最新资讯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在云南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1-10-22 15:42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国家大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起在国内发动阶级革命实现人民解放、对外救国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明确,理论上不断深化,已经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引领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云南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是多民族聚居地。目前,云南境内分布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独有。自古以来,民族团结就是云南人民共同的目标。
一、千年历史书凝聚了民族团结的纽带
早在先秦时期,“庄蹻入滇”后采取了“变服,从其俗,以长之”的政策,开启了民族团结的里程碑。之后秦朝修五尺道、汉朝设益州郡等进一步加强云南与内地联系,汉武帝因俗而治、免其赋税的措施得到边疆民族的拥护,使云南地区安定和睦。唐宋时期云南大理国的段思平曾经联合三十七部打败大义宁国的杨干贞政权,段氏提出了“免东方三十七部蛮部徭役”的政策,并把三十七部封为领主,给予一定的自治权,建立宗藩关系,实行羁縻统治,加强了民族间团结。清代,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矛盾加剧,云南地处边疆,受外国侵略的危机空前,危机也激发了云南人民民族团结与爱国振兴的精神,如公元1763年至公元1834年,缅甸的木梳王朝先后五次对西双版纳、德宏、景洪等地区的发动侵略,驻守当地的清军多次组织当地土司联合当地各族人民起兵反抗侵略,经过顽强抵抗,侵略者被赶出国土,充分体现了边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抵御外侮、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之举和强大力量。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族理论指导云南各族人民团结的抗战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的领导人主要按照共产国际的相关原则提出民族纲领政策,在民族理论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受苏联的影响较多,党民族理论上升为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大约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1940年4月、7月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先后拟定了《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和《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是党的民族理论的早期探索。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兼秘书长的杨松,结合在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开设的系列讲座,系统阐述了“中华民族”“民族建国”“民族自决”等一系列重大的民族问题。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领导干部第一次就一系列重大的民族问题进行理论阐述。
同一时期,在贯彻“民族建国”、“民族自决”的实践中,云南省1934年发生了爱国抗英的“班洪事件”。1934年2月至5月,位于云南省西南角,与缅甸接壤的班洪地区的佤族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单独抗击英国侵略军,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与英军战斗了4个多月,打击了英军,维护了民族尊严。1934年6月至9月佤族抗英武装与“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联合抗击英军。由于当时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班洪抗英斗争虽然没有把侵略者赶出班洪地区,但它阻止了英军继续侵略我国。此后,佤族人民仍以各种形式坚持斗争,1935年至1937年第二次滇缅南段边界会勘,英国终于承认班洪地区是中国的领土。“班洪事件”的胜利靠的是云南各民族团结一致,不畏强敌、英勇斗争,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体现云南民族团结实践的还有著名的滇缅公路,这条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鲜血和汗水的结晶,集中体现了滇西各族人民的民族团结理念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1937年11月,国民党政府和云南省政府就修筑滇缅公路的有关事宜达成协议,滇缅公路在云南境内经选线测定总长为959.4公里。修筑滇缅路的环境是异常艰苦的,其困难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参加修路的汉、彝、白、傣、回、景颇、阿昌、德昂、苗、傈僳等十个民族,尽管语言不同,习俗各异,但是为了抗日救国和民族的生存,不计自身利益,摒弃民族隔阂,不分男女老少,甚至有祖孙三代人都参加了筑路。工程艰巨,没有任何动力机械,道路全由各族劳动人民用双手和锄头、畚箕在悬崖峭壁之上和深谷急流之中挖掘出来。经过滇西各族人民的努力,1938年12月1日滇缅公路全线正式通车。滇缅公路的修筑促进了云南各民族的团结,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没有滇西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就不会有滇缅公路的建成通车。滇缅公路的建成通车也促进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民族理论指导下云南构建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整个民族理论体系包含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发展等一系列议题。这一时期党和毛泽东同志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少数民族中的革命和战争问题、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关系、民族融合问题、民族区域自治等问题。政策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纲领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
这一时期,云南民族关系极为复杂,既有境内民族团结,也有与境外分裂势力的博弈。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云南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平等与团结的政策,采取“慎重稳进”的方针,把民族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真诚感人的故事。1950年8月中央第二分团带着毛主席和党的嘱托来到云南开展民族工作。第一站到路南圭山,当时有5万多各族兄弟姐妹身着节日盛装欢迎他们,有许多人是风餐露宿好几天,专程从百里外赶来看毛主席派来的访问团。后来,这些民族工作者耐心地说服了一些少数民族,组织了34名代表到北京参加了1950年的国庆周年观礼,代表们受到了毛主席的4次接见,他们深受鼓舞,带着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决心回到云南。1951年元旦,13个民族的48位代表聚集到普洱红场,以歃血为盟和剽牛盟誓的民族传统习俗进行结约,树立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共有汉族、傣族、佤族、彝族、回族、白族、瑶族、拉祜族、哈尼族、景颇族、布朗族、基诺族、傈僳族等13种民族48位代表签名,反映出当时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不仅是云南边疆也是全国各民族团结的象征。这座誓词碑将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传递到各民族中,为取得民族信任和支持提供依据。加强民族团结一心跟党走,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贡献力量。
当时云南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头领不相信外来的汉族人,不相信共产党,不愿意参与民族团结建设,民族工作者们遵循周总理的指示:“‘准备受冷淡’、‘决心赔不是’、‘一切听人家’、发生矛盾和误解要‘先作自我检讨’,以情服人。”一时传为佳话。比如当时中甸地区的重要人物汪学鼎,投靠共产党后又叛乱,共产党的民族工作者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大业为重,把他捉住之后与他同吃同睡三天三夜,感动了汪学鼎,从此以后一心一意跟党走,为民族团结事业做出了贡献。还有哈尼族上层人士李和才,拉祜族上层人士李光华等,都在民族团结工作中选择了跟党走的正确道路,他们还利用自己在本民族本地区中的影响力,推动和贯彻了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政策,为云南的民族团结事业和地区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工作者不懈努力,为少数民族同胞投架桥、修路、砍柴、挑水、治病送药、送盐巴、送针线、救济贫困农户,一道道难关被突破,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消除了对汉人的隔阂,实现了对国家的认同,多民族真正成了一家人,民族团结成为云南和国家社会安定和谐的关键。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理论指导下的云南民族工作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发展。1980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评所谓“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1981年6月27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澄清“民族问题的实质”为当时民族工作和理论界的拨乱反正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开始围绕经济社会建设展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新探索。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则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概括为“十二个”方面,具体涉及民族的共同特征、民族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与民族关系、民族问题及其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与文化关系等“十二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云南的民族工作贯彻了党的民族理论,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全省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生巨变,全省各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族群众生产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社会事业方面,民族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全面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古籍、文物等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全面加强,民族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法制建设方面,云南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法制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颁布实施了《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云南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等系列法规地方性民族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民族政策法规体系。多年来,云南各民族大团结日益巩固发展,为祖国边疆的繁荣稳定总结了经验,作出了贡献。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民族理论以及新时代的民族理论指导下的云南民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特别关心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科学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写入党章,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已经步入“团结进步、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丰富发展了一系列党的民族理论内容,丰富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代表的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论,旨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量有机性团结、取向共同体建设。
2011年国务院批准并出台了“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的意见。2012年7月,云南遵循党中央的指示,全面启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着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云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书写民族团结的新篇章。理论指导方面,云南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导”上作出示范,把“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用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充实头脑,更新理念,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树立“石榴籽精神”,铸牢“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体意识。不断完善民族工作体系的同时,还建立,建立专家咨询团,争取强大的智力支持。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不断完善联动各级党政组织和基层组织的民族团结目标责任管理机制,形成严密的民族团结进步长效工作机制。民族团结思想教育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注重吸取和应用党的民族理论最新成果,针对云南实际创新理论。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民族文化培育方面,出台了《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实施意见》《“十三五”时期云南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加大了“文化强省”战略的力度,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大有改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脱贫攻坚方面,云南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多举措多投入精准扶贫、补齐民生短板,兑现“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通过扶贫资源倾斜、编制发展规划、发展高原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实施精准扶贫的举措和施策,实施“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云南提出了“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努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发展策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朝着“把云南建设成中国最美丽省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各族群众一同续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完
来源:云南发布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