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为云南画像】瑞士人“老博”:用18年在中国城市种出一片热带雨林
时间:2021-10-09 09:28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编者按】云南,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这里,皑皑雪峰欲破苍穹,热带雨林孕育生命,大江大河奔流不息,这里的生物多样性超乎想象。一直以来,云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切实担负起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使命。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将在昆明召开。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为云南画像】栏目,走近云南“生物多样性宝库”的缔造者与守护者,记录云南生物多样性故事。
第十三期讲述瑞士人老博辞掉外交官的工作,长居云南景洪18年,将一片橡胶树林改造成“小森林”的故事。
瑞士人“老博”:用18年在中国城市种出一片热带雨林
作者:谢滢
秋风没有给景洪带来一丝凉意,对于并无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的西双版纳而言,这只是雨季的尽头、旱季的起点。
午后的阳光透过密林间的缝隙,在民宿的小径上投下了稀疏的光斑。这片占据了26亩地的小森林,是长居西双版纳景洪的瑞士人老博亲手打造的悠然台民宿的一部分。老博引领着我们走在树荫下,体感比在炎热的街道上要清凉许多。弯曲的小道在树林中连接着5栋客房别墅,让人不难想到“曲径通幽”这样形容东方园林的词汇。老博像介绍自己的家人一样,向我们如数家珍般地描述与眼前每一株植物的相遇:“这棵高高的柚木,是我18年前刚来这里时候种下的,那时候它是个小苗,才这么一点点高。”老博在腰间比划了一下高度,“这棵檀香木,不是我种的,后面那棵,它的爸爸,才是我种的,它是我们树林里的第二代……”老博的汉语仍带着西方人的口音,但20多年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已将他的遣词造句打磨得足够地道。
言谈间,老博带着记者走到江畔的露台,不远处跨越澜沧江的铁路桥上一声工程列车的长啸引众人望向对岸。“你看对面一片绿色,其实基本上只有橡胶树这一种树,”老博难掩略带遗憾的神情,“就和2003年时的这里一样。其实这儿原本是一小片原始森林,有很多种植物,后来被人改成了橡胶林。在我买下这块地之后,我最想做的,就是让原始森林回来,所以我把大多数橡胶树砍了,只留了几棵,因为它们是小鸟的家,其他地方,我就开始种不同的树。”老博熟稔地掰开了一小块普洱茶饼,一边泡茶,一边聊起了18年来他和这片小森林的故事。
老博第一次来西双版纳是在2001年,当时,他还在北京的瑞士驻华大使馆当外交官,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与他遍布冰川和湖泊的瑞士家乡迥然不同,但这里丰富的物种、茂密的雨林,激发了学生物出身、曾在中美洲工作多年的老博一种别样的归属感。两年后,他买下了这片土地,2004年,他干脆辞去了外交官的工作,离开北京,到西双版纳定居。而在森林中开设的仅有的5间客房,解决了小森林维护的成本问题。
雨林的恢复,需要漫长的过程与恒久的耐心,橡胶林造成的硬质贫瘠的土壤条件,更是要等待时间与植被的共同作用,才能得以被改变。老博并不心急。缺乏相关的经验,那就多请教、多尝试。在西双版纳的雨林或是腾冲的高黎贡山间徒步的时候,他会捡回一些种子,在苗圃中培养成苗后,向植物专家打听是否适合在本地种植,然后再进行移栽。而林中珍珠果吸引来的小鸟和蝙蝠,也经常带来别处的种子,为小森林的大家庭“添丁”。“它们都是为我打工的,而且,是免费的!”说起这些“搬运工志愿者”,老博一脸喜色,“你知道吗,现在我的森林里,已经有300多种树了,而整个欧洲的树种加起来,才40多种!”
打造小森林的过程并不总是顺遂,老博之前尝试种植的缅甸红木,被风刮倒了,而从勐海移栽来的樱桃树,也没有种活。“旱季到啦,那些烦人的藤,又来给我找麻烦啦。”老博抿了一口茶,皱着眉头苦笑道,话锋一转,他又接着说,“但这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啊。就像这里人人都讨厌的白蚁,我会先观察它们,研究它们,而不是打药杀死它们。我知道它们喜欢潮湿,所以我在林子里挖了水渠,保持房屋区域的干燥,在每一根木柱子下面垫了实心的大石头,让它们知道,那边是它们的家,这里是我的家,所以它们从不来吃我的木头房子。”聊着天,不经意间已是日落时分。“好了,六点半了,现在开始露台该是蚊子的地盘了。”老博提醒道。
昏暗的暮色中,民宿屋顶仿佛已与绿树融为一体,难辨轮廓。老博开始准备招待他的客人。对很多国内外朋友来说,老博都如同西双版纳当地人一般的存在。“人种了树,就不容易走了。”68岁的老博,早就将这片小森林,当作了自己的家和归宿。
(来源:)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上一篇上一篇:【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绿春盛开
下一篇下一篇:【行摄云南】抚仙湖抗浪鱼的“重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