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非遗印象 | 走进一个绚烂多彩的隆阳
时间:2021-09-02 14:21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阴雨绵绵的周末
如何将时光放慢
寻找星河中熠熠生辉的闪光点?
跟着文旅君一起
走进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倾听它们在时光中的故事
隆阳区,古称不韦、金齿、永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人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距今400至800万年前的羊邑古猿是人类发展进化史上的五大重要历史阶段之一,羊邑古猿化石的出土弥补了人类从猿转变为人的历史空白,在世界人类发展进化考古研究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现已更名为保山古猿。号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古哀牢国是云南历史上目前被考古学所认可的六大文明古国之一。西汉元封二年(105),汉武帝为“彰先人之恶”,迁吕不韦后裔至隆阳区金鸡乡,设不韦县。东汉永平十二年(69),哀牢归汉,汉明帝以哀牢地设永昌郡。东汉史学家班固为此写下了《东都赋》,以示纪念。永昌郡辖整个滇西及缅北地区,人口189万,为东汉第二大郡。三国时期,吕凯“执忠绝域”,忠于蜀汉,被封为“阳迁亭候”,擢升云南太守。诸葛亮的传说和遗址遗迹也遍布了隆阳大地。隋唐时期,隆阳九隆后裔细奴逻避难至蒙舍诏建立大蒙国,号奇嘉王。细奴逻后人统一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国,隆阳区成为南诏三大府之一。大理国时期,以隆阳区为核心的永昌地区为永昌节度。元代,忽必烈征大理统一云南,在隆阳区设立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明代,中原及江南汉族移民大规模进入隆阳,以隆阳区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先后设立金齿军民指挥使、永昌府。永昌文化进入鼎盛时期。明嘉靖二年(1523)罢镇设府、保山设县,随着大明才子杨慎充军永昌,在杨状元的影响下,隆阳文风鼎盛,出现了一大批享誉省内外的文人墨客,如张志淳、张含、马继龙等。清代,南明永历皇帝逃亡缅甸时,曾驻足隆阳40天,颁布了历史上较为罕见的《罪己诏》。顺治年间,王弘祚在清廷崭露头角,编纂《赋役全书》,影响中国历史300年。王弘祚先后在顺治、康熙两朝担任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助康熙除鳌拜,被誉为“永半朝”。清末,在全国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起义之时,隆阳人杜文秀高举义旗,力抗清廷,建立大理政权,攻克云南53州县。随着辛亥革命的到来,隆阳义士打出了永昌起义的第一枪。滇西抗战时期,隆阳为滇西抗战的总前方,中国远征军长官司令部驻马王屯、11集团军驻圆光寺、20集团军驻瓦房上寨。整个滇西抗战,隆阳区作为滇西抗战的核心枢纽,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多,牺牲人数也是云南最多。惨绝人寰的“五四大轰炸”是全国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位列第四的大轰炸。抗战胜利后,地下党活动进入隆阳,以远征中学和金鸡为阵地,共产党人在隆阳区积极宣传革命。1949年4月15日,以孟循时为首的隆阳地下党人在金鸡发动夺枪起义,建立了澜沧江以西唯一的红色政权。纵观隆阳历史,尽管隆阳区地处滇西,但隆阳区是云南历史上文明开化较早的地方,被誉为“西南一大都会”。
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元的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宗教文化、大移民大迁徙的南北汉文化融合发展为隆阳区留下了一大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突出变现在文保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隆阳区现有文保单位194项,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4项,有汉庄古城遗址、玉皇阁、光尊寺、南方丝绸古道隆阳段;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项,有李将军府、梁金山故居、怒江抗日江防遗址、霁虹桥摩崖石刻、杨振鸿墓、塘子沟旧石器文化遗址、双虹桥。除国保、省保外,隆阳区尚未大量的市、区级文保单位以及尚未被公布为文保单位的古建筑、古墓。除不可移动文物之外,隆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有113项,为全市各县区之冠,代表性项目有永子、香童戏、九隆神话、擦大钹、甲马画、下村麸醋、乌铜走银绝技、洞经音乐等。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5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9人,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3人,市级59人,区级57人。
隆阳非遗内涵丰富,传承时间跨度悠久,自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九隆神话》伊始,传承至今已2000多年。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隆阳先民创造了大量五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民间文学、谚语、歇后语、民歌、舞蹈、音乐、戏剧曲艺、传统工艺、美食、节庆、民俗、传统美术、传统中医、传统体育、传统文化保护区等非遗的各个领域。代表民间文学的《九隆神话》是我国唯一载入正史的人类感生神话;代表传统戏剧的保山香童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代表传统工艺的永子自明代以来就被誉为“国宝”;代表传统舞蹈的彝族擦大钹与大西北的“威风锣鼓”并列,被称为“南钹北鼓”;代表传统美术的甲马画在隆阳区被率先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甲马画600多种、7000多幅,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甲马画宝库。
近年来,隆阳区在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保山香童戏研究》《王弘祚研究》《潞江安抚司通释》《云南甲马画田野调查图库》《隆阳民族民间舞蹈》《隆阳民歌》《隆阳民间传说集成》《隆阳傣族民歌集》《保山洞经音乐》《隆阳戏剧与曲艺》《保山民间版画欣赏》《九隆神话》等19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专著,为隆阳非遗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永子,即云南永昌所产的围棋子。永子,为明代永昌人李德章所创,以南红玛瑙、黄龙玉、翡翠和琥珀等为原料,采用保密配方和手工绝技熔炼制作而成,是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棋中圣品。明清时期,是进献皇室的上乘贡品,堪称“国宝”。《一统志》《徐霞客游记》《永昌府志》等典籍均有记载,素有“永昌之棋甲天下”的美誉。当代围棋泰斗陈祖德鉴赏永子后题写“国宝永子,棋中圣品”,棋圣聂卫平鉴赏永子后题写“永昌永子甲天下”,中国围棋协会主席王汝南鉴赏永子后题写“发扬永子传统工艺”。
香童戏是流传在隆阳区境内的古老戏剧,民间俗称“跳神”,属傩戏。香童戏起源于哀牢古国巫术和唐代保山的戏舞。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代初期香童戏的雏形即已形成,明成化年间香童戏趋于成熟。清代,香童戏融入了滇剧和花灯等艺术元素,清代至民国时期,香童戏进入繁盛时期。保山香童戏戏剧要素完整,剧目固定,唱腔独特,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下村麸醋远近闻名,是永昌饮食文化的一大名片。“胜香斋醋庄”是由聂家先祖于清代中期自四川引进,从走村叫卖开始起家,逐渐发展成为享誉四方的名优产品。酿醋技艺也在隆阳各地流传。下村麸醋口感纯正、品质上乘,不仅远销南京、上海,而且出口到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甲马画,是中国民间美术的文化艺术瑰宝。隆阳甲马源自中原文化,据《保山县志续编》第二卷记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隆阳甲马,作品内容丰富多彩,以写意构图,粗犷传神,是研究宗教民俗、古代哲学、民间美术等诸领域的活化石。
素有“北津烟柳、梅花古渡”之称的青龙街,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绝技就是其优秀代表之一。乌铜走银在中国饰品工艺史上堪称一绝。现存世的大型代表作是收藏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馆名为《五百里滇池》的巨型屏风,小件多以烟斗、墨盒、茶具、酒具等为主。乌铜走银曾与北京景泰蓝合称为“金属工艺品双璧”。
南红玛瑙雕刻技艺历史悠久,据陶皇屯出土的南诏火葬罐得知,早在一千二百年前,保山先民就已经将玛瑙加工成珠子作为随葬品使用。明清时期,朝廷大量采购永昌南红玛瑙作为贡品进贡朝廷。明代沈德符《飞凫语略》记载:“玛瑙西洋为贵,其出中国者,则云南之永昌府;以色红者为上;红白相间者缠丝,品最下,制为酒杯书镇之属……”。从沈德符的记载可知,明代保山的玛瑙雕刻技艺已经十分精湛,有酒杯、书镇等精美物品。《徐霞客游记》也记载了当时有专门从事玛瑙经营的产业商人马元康以商业化的形式开采玛瑙,城里有专门的“碾玉坊”加工玛瑙。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南红玛瑙饰品的走俏,南红玛瑙雕件再次以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问鼎于世。
汉时不韦,盛世金鸡,素有永昌文化摇篮之称。金鸡土陶,历经六百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代代相传。金鸡土陶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烧制的陶器主供军需,满足军队需求后才向民间市场销售。如今在金鸡育德村仍有数家姬姓后人以制陶为生,所烧制的土陶器皿远销市内外。
隆阳刺绣是怒沧之间一朵艳丽的奇葩,默默散发着她诱人的芳香。隆阳刺绣,将精美的构图、靓丽的色彩、精湛高超的刺绣技法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融于一体,并巧妙地将抽象、对称、整合、变形的方法融合其中,构成了强烈而独特的艺术效果。其中一些传统的典型纹样堪称保山山地民族的文化符号。
永昌泥塑历史悠久。从隆阳区现存古寺名刹以及出土的汉代胡人陶俑可知,永昌泥塑已传承近两千年的历史。清末至民国时期,隆阳泥塑的代表性人物以杨守安,罗存仁为代表。一九四六年,罗存仁在卧佛寺云岩洞中依托天然石笋,历时九年完成了五百罗汉雕塑,由此名声大振,国内外慕名前来邀请塑佛像的络绎不绝。解放后,罗存仁多次受邀赴周边地州塑造佛像。因罗存仁后背微驼,人称罗驼子。于是“罗驼子”便成了隆阳泥塑艺术的文化符号,在国内及东南亚颇具影响力。
“金鸡口袋豆腐”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堪称保山饮食之一绝,是隆阳区享誉八方的名特食品,美味佳肴。据传,此物是明代高僧担当和尚游方至金鸡,在金鸡寺挂单讲经时,感其金鸡村水质鲜甜,便别出心裁地创制出了营养丰富、滋味鲜美的素食佳品—口袋豆腐,将此技艺传授给当地寺院僧侣和村民,并写下了“ 嚼铁丸不费力气,食豆腐需下功夫”的名联。从此“口袋豆腐”制作技艺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摇浆
发酵
口袋豆腐
口袋豆腐
保山端阳花市是在全国都颇具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传习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以传统端午节为载体,融入了保山人的赏花、斗花习俗和青草药买卖的核心要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保山传统节日。端阳花市赏花、斗花习俗形成于明代,受张志淳、闪继笛、邵惟中等豪门大户影响,全城形成了种花、赏花、斗花的习俗。清代咸丰年间,在战乱的影响下,乡村居民纷纷涌入城中售卖青草药,一花一药在端午节期间成为了保山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从此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保山端阳花市。
80、90年代的端阳花市
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
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
它展示着隆阳的历史文化底蕴
留存着隆阳人的乡愁
它触手可及
驻足,聆听
便是一次传承
称量配料
熔炼
成品醋
制曲
发酵
发酵
成品醋
虎头挂件
来源:文旅隆阳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上一篇上一篇:秋季怎么玩转腾冲?戳这里看看有没有你要的答案
下一篇下一篇:保山 | 文创永昌,土罐茶味蕾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