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开始规模化种植无筋豆以来,李平生和社区工作人员天天往地里钻,“这地要是种不好,我们社区就没出路了。”
6年前,雨花社区的居民几乎家家都有一辆小货车,在家门口的石场搞运输是大家的营生。可在2016年全面关停石场后,接下来该干什么?村民们一下子没了主意。渐渐地,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只留下老人和小孩,种些蔬菜瓜果维持生活。
2017年,村里90后彝族姑娘苏智芝认识了成都人刘洋,在她的引荐下,有成功经营民宿经验的刘洋来到雨花社区大墨雨,决定对这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彝族村落“下重注”,发展民宿。
从寂静深山、屋舍虚空到众人追捧、“一房难求”,大墨雨逐渐“出圈”,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到这里,赋予了大墨雨别样生机。
尝到乡村旅游的甜头,社区班子开始谋划着另一条发展道路——产业种植。
“村民手里的耕地很多,可大家种植的大多是些玉米白菜,要发展种植业,就得换个品类。”“可是,种什么呢?”讨论会开了一场又一场,始终没个头绪。
2019年,四处考察项目的社区班子遇到了云南太尔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红云,通过引进该公司的种植技术,社区找到了适合居民发展的新产业——无筋豆种植。无筋豆从播种到收嫩荚只要60天左右,且豆子产量高,收入可观。
原本以为找到了好项目,村民们会积极响应,可现实是,大家从没搞过无筋豆的种植,怎么种?到底能不能赚钱?许多的未知让村民们一直持观望态度。
“那就我们社区来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吧。”去年,李平生从村民那里租了7分地,开始进行试种。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试种很成功,这让社区班子一下子鼓足了干劲,充满了信心。
今年,社区从村民手里租了70亩地开始进行规模化种植,并且聘请村民当工人,他们一边进行日常管养,一边学习种植技术,将来都将是无筋豆种植的产业带头人。
“一亩的玉米价格好的话能卖到五六千元,一亩的无筋豆至少能收入一万多元,完全是种金豆子了,等我学会了技术,我把家人都喊回来一起种豆。”看着眼前的无筋豆,村民魏汝珍高兴地说。
为了让无筋豆产业有个更加完善的发展体系,社区与云南太尔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该公司将在雨花社区建立冷库,并且利用公司资源将雨花无筋豆销往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解决销路问题。同时社区还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有效地将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衔接在一起,“种好”由农民负责,“管好”由政府负责,“卖好”由企业负责,各司其职,配置好资源要素,使村民增收致富。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