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省政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界别协商会发言集萃
时间:2021-08-11 10:42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基础,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要求,也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历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8月2日下午,省政协召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界别协商会。6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主题积极建言献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到会分别就委员、专家所提意见建议现场作出回应。
领导发言
省政协副主席陈玉侯:
精准有效地建设高标准农田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性工程,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根本之策,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举措。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是政治责任和服务大局的问题,还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转变全省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以实际行动体现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
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严格按照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尽快完善省、市、县三级“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有效解决多规重叠交叉的问题,合理确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优化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让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成为稳定提高粮食产能和重要农产品产能的主要依托。
针对地力不提升、产出效益难提高的现实情况,有关部门要加快推进基本农田土壤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为因地制宜制定耕地质量提升方案奠定坚实基础。规范项目监管,对相关制度规定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对缺项漏项要及时补充,对不切实际的条款进行修改完善,使制度规定更加切合实际。要科学设计、建立健全“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支持体系和农田建设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从设计阶段就要把好关,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处,精准有效地建设高标准农田。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耕地进行最严格的控制和保护,把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在完成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图入库相关工作的同时,加快实现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管理,及时掌握项目储备、在建状态、上图入库状态、现状维护状态等情况,切实做到全程全面、实时动态的信息化管理。
主题发言及网络议政情况通报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于华:
35位委员提出意见建议104条
6月1日至7月20日,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通过委员移动履职平台设立网络议政室,发布了协商议题及背景材料。在网络议政结束后,及时将省政协委员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等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专题调研报告。网络议政期间,委员们认真履职,积极发言,截至7月20日,共收集到35位委员发表的104条意见建议。
综合来看,委员的意见建议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二是要高质量建设、精细化管理,健全管护制度;三是要加大资金投入规模,提高亩均投入标准;四是要提高土壤质量,防止农田污染;五是要强化监督管理,加强考核激励;六是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七是要积极引导群众参与,保护农耕多样性。
通过实地调研、书面调研、召开座谈会与走访企业和农户相结合等方式,调研组建议,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和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体制,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调整完善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强规划引领、保证建设标准,完善行业标准和项目技术规范。严格落实土地出让收入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建管并重保证项目成效,完善项目建设监管机制,加强项目考核评价,强化群众监督,完善后期管护制度,加快完善农田建设“一张图”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畅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渠道,提高农业科技服务能力。
委员、专家发言
省政协委员、云南师范大学能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官会林:
建立土壤培肥和保育技术体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我省耕地资源近80%分布于山区和半山区,交通、水利、电力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大部分农田(地)土壤质量退化严重、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困难、比较效益不高等障碍因素突出,成为制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瓶颈。
建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据可循,保持持续性和稳定性。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建立高标准农田土壤肥力培肥和保育技术体系,以保障高标准农田的持续利用和发展。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强财政资金投入保障,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强化责任意识,建立监管体系。
省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云南省分行行长余立松:
鼓励“粮人建良田”
近年来,省农发行积极支持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从2019年开办农地业务到2021年6月末,累计支持农地类项目53个,审批金额100亿元,贷款余额72亿元,为全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目前,在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设投入标准不高,“高标准农田”难达“高标准”。二是建设定位不确定,后续产业配套不到位,“高标准”无法实现“高产出”。
根据农发行金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工作实际,建议在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时,要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按照“建基地、活流通、强园区、拓市场”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延长农副产品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主体,鼓励“粮人建良田”。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相结合的模式,解决“良田无人耕,粮人无田耕”的问题。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营造“良田大家造”的良好局面。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徐芳:
提高山区半山区亩均投资
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的载体,是保障农业生产的根本。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十二五”以来,云南省不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但是,在项目实施中仍然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标准偏低、资金不到位、项目管理人员缺乏、投资标准未因地制宜、耕地图斑与林地图斑重叠等问题和困难。
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因地制宜,提高山区、半山区的亩均投资。完善人才机制,从省级打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的通道。解决用地矛盾,请相关部门明确耕地范围与林地范围、两区范围与林地范围的界限,明确图斑重叠区域的土地属性,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允许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保山市政协常委、市农科所二级研究员郑家文:
加大粮食主产区资金投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粮食安全视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正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战略,形成了“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藏粮论”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理论。高标准农田建设关系到全国人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但是,目前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标准农田占比小,建设标准不高;资金拨付不及时;管理人员不足。
结合我省实际,建议应把“三区”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主产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认真统计高标准农田的实际面积,加强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管理;畅通专业人员职称晋升通道。
大理州政协委员、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纯:
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
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大理白族自治州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从“五龙治水”到农业农村部门主抓的“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五统一)的转变,各项建设工作逐步理顺。目前,大理州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3万亩,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促进农业增效,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与此同时,还存在以下困难和不足:一是高标准农田比例仍然偏低;二是农田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不完善。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抓手。针对上述情况,建议提高站位,坚决扛牢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责任。强化考核,督促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田建设支出责任。多措并举,全力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
文山州政协常委、马关县政协主席熊廷韦:
完善管理机制 优化产业布局
“十二五”以来,马关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总体目标,集中力量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共组织了包括自然资源、水务、财政、农业农村、发改、烟草等部门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0个,项目总投资6.4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84亿元,省、州、县投资2.13亿元,社会投资0.44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1万亩,覆盖13个乡镇62个村委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仍然制约着马关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前进步伐。主要表现在:补助标准低,建设达标难;资金到位慢,统筹协调难;人员配置少,项目监管难;县级财力弱,项目配套难。
建议:进一步充实力量,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建设,提高质量;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资金保障;强化后续管理,维护群众利益;完善项目管理机制,积极优化产业布局。
部门回应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徐浡尧:
切实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的质量和产出效益,切实筑牢粮食安全防线。2021年,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8.8754亿元,支持红河县等20个县(市)建设84万亩高标准农田,有效改善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持续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委员、专家提出的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契合我省实际,省发展和改革委将积极协调省级有关部门共同加快推进。下一步,将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完善项目监管体系,加强项目调度,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省财政厅副厅长苏建宏:
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的调研报告和委员、专家对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问题以及薄弱环节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提出了较好的意见建议,为我们下一步更好地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奠定了基础。涉及财政的事项主要有投入标准不高、投入不足,资金不到位、被整合到其他项目,省级需加大投入,明确地方各级配套比例,配套管护资金等方面。结合财政职能职责,省财政厅将探索争取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引入社会资本、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达到建设标准。
省自然资源厅总规划师吴先勇:
加大投入 加强管理
针对调研报告和部分委员、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省自然资源厅将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并结合我省实情,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共同建立新的耕地质量评定系统,实现两个评价体系之间的衔接,让两个评价结果具有横向可比性,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新增耕地质量评定工作。此外,建议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各级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高标准农田项目管理,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使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能纳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新增耕地能符合国家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切实推进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向更高层面发展。
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鲜卫:
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十三五”期间,全省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省生态环境厅拓展延伸土壤重金属高背景区域相关调查,组织开展耕地污染成因排查和分析试点,组织开展《云南省土壤环境质量数据采集技术标准》《云南省土壤环境质量数据库标准》《云南省土壤重金属环境背景值标准》等3个地方标准起草工作,进一步加强我省土壤环境质量数据管理和土壤重金属环境背景值在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深入推进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陆晓龙:
因地制宜编制规划
各位委员和专家提出的建议都非常切合实际,且有很强的针对性,主要涉及规划、责任落实、加大投入、项目管理、建设措施、保护利用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省农业农村厅在下一步工作中,将按照相关要求,指导州、市、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在编制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时,结合区域耕地土壤生产力、土壤质量、水利设施、面积分布、耕地利用现状及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按地力等级分区规划,因地制宜编制规划。围绕粮食产业,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结合“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和“一县一业”示范创建等重点工作,充分利用各地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需求,探索、鼓励和指导县级开展好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夏留常:
一地多证现象亟待解决
针对委员和专家提出的林地与耕地权属重叠及一地多证的问题,国土三调与2020度森林资源监测结果数据叠加后,森林资源监测林地与国土三调耕地重叠面积约有155.6万公顷(2334万亩),重叠的主要原因是调查标准差异造成,部分未成林地、宜林地、植被覆盖度小于40%以下灌木林地等划入国土三调耕地。由于影像偏移、调查精度不够等原因,造成森林资源监测部分林地划入国土三调耕地。部分退耕还林地块在国土三调中仍然划入耕地,现实中存在同一地块有林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以及草原承包证一地多证的情况。
省水利厅副厅长訚楠:
做好灌区工程的后续管理工作
今年1月,在省农业农村厅牵头起草的《关于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意见(初稿)》中,省水利厅也提出统一规划、统筹项目建设的思路,并提出尽快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形成省、州(市)、县三级农田建设规划体系。下一步,按照省级统一安排部署,省水利厅将积极配合省农业农村厅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和灌区项目实施等工作。省水利厅高度重视水利工程的管理问题,2018年出台《云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2021年2月出台《云南省农村供水管理办法》,均对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责任主体、管护内容进行了细化和明确。下一步,按照委员和专家的意见,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全力做好灌区工程的后续管理工作。
省烟草公司总农艺师杨跃:
积极申报建设项目
受烟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对土地依赖传统观念所限,我省烟田土地中长期集中整体流转十分困难,基本烟田破埂并田的“宜机化”改造难以实施,严重制约了高标准基本烟田建设的顺利开展,严重影响了全省高标准基本烟田项目的争取。
下一步工作中,省烟草公司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切实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对接地方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主动融入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承担起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责任与使命担当,为推进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出一份力,尽一份责,作出更大贡献。(刘 霞 文·图)来源:报
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上一篇上一篇:昆明市呈贡区舞爱艺术培训学校小萌老师为第七届“金孔雀”杯少儿舞蹈电视大赛代言
下一篇下一篇:省政协提案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