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地名故事】普渡河

时间:2021-10-22 14:52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编者按

地名是历史的继承,叩问地名的红色记忆,讲述地名故事,为的是记住来时的路。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云南省民政厅联合社推出《红色记忆 地名故事》专栏,带你一起走近党史地标,追寻红色记忆;聆听地名故事,赓续精神血脉。

 

今天我们将带你走进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凤凰路12号,为你讲述民族团结园的红色故事。

 

地名


普渡河铁索桥及红军烈士墓

 

地理

位置


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翠华镇

 


红色记忆  地名故事

 

普渡河铁索桥,始建于民国16年(公元1927年),位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翠华镇头哨与沿河村委会之间的普渡河上,两岸悬崖笔立,河水奔腾咆哮,地势十分险要。

 

1935年4月8日,红军第二军团主力军抵达禄劝县翠华镇的头哨村附近,先头部队第四师抵达翠华镇普渡河东岸铁索桥附近,准备渡过普渡河。

 

铁索桥沿岸作为天险之关地势险要,成为了滇军设防的重要关口。滇军在红军到来前便占领铁索桥桥头,拆除了桥上的木板,将吊桥两头的大门紧锁,在桥头此设防,还派遣了机枪连占领桥上边的音翁山等地,对河面进行了全面封锁。

 

 

红军在准备过普渡河时,第二军团第四师11团、师部警卫营等在桥东附近占领了制高点,随时准备向对岸进行火力打击,第二军团的第12团、第10团作为前卫部队,率军至铁索桥下游的河口过河,趟过河面后用绳索系于两岸,作为保护让续部队过河。

 

作为前卫部队的12团战士刚过完河,10团战士刚准备就被滇军发现,滇军立即向河面进行活力封锁,抵制红军过河。此时,桥东的红军向对岸全力输出,对滇军阵地进行火力压制。滇军的工兵连则借机绕到后山进行偷袭,12团战士发现欲来偷袭的滇军工兵大队,并立即向半山腰移动抢占制高点,以此牵制绕袭的敌军,掩护部队过河。战斗最后敌军溃败撤离,在战斗中红军战士牺牲79人,被安葬于铁索桥旁。

 

1935年5月1日,红一方面军和中央机关经寻甸县的柯渡等地,向禄劝县翠华镇进军,随后来到九龙镇三哨,经普渡河铁索桥后到翠华镇的界牌村附近。当天晚上,部队便驻扎在翠华镇,毛主席住在当地的老百姓家中,用一张四方桌办公,用一门板搭床,周恩来副主席住宿于界牌村的白家大院,红军总部也安置在院内。部队在此休整一天后,于第二天早上向团街、皎平渡进发。

 

 

铁索桥战斗后不久,彭德怀、杨尚昆率领的红三军沿红二军进军路线移动,途经禄劝九龙时,当地百姓家收留了12位伤员在此养伤,而大部队离开后,反动地主武装就到处搜查红军伤员,被抓住的红军战士,最后被推入金钟山山腰的洞中。红三军离开九龙以后,经铁索桥下游的木克村过普渡河,向皎平渡方向进军。

 

红军顺利渡过普渡河,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当局企图将二、六军团消灭于普渡河以东,功山以南的战略图谋,为红军北上顺利渡过金沙江具有重要意义。

 

普渡河铁索桥又名普济桥,作为红军长征两度经过并发生激战的遗址,与红军烈士墓一起现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的铁索桥仍横跨河面,并在河畔修建了一座“红军烈士纪念碑”,现已建成河面上巨大的公路石拱桥,昔日的天堑险如今变通途。

 

 

云南省民政厅 云南省政协报 联合推出

 

作者:本报记者  张莹莹  实习生  刘兴锋

策划:本报记者 张莹莹

执行:本报记者 张莹莹 实习记者 杨丽娅 实习生 叶承昊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