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档案·述说云南】我的父亲张经辰:北大求学毅然回滇,白色恐怖中传达中央指示

时间:2021-10-21 11:33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由中共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指导

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

云南省档案局

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云南网

联合出品的

《红色档案·云南中共党员口述历史》

今天推出第四十四集

↓↓↓

 

 


泛黄的纸张上错落有致的笔迹记录着中共中央给云南省临委的指示。在动荡的白色恐怖时期,张经辰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将织在布上的中央指示精神,逐字逐句翻译出来,传达到云南。

 

庄重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上,一句“张经辰同志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壮烈牺牲”,道尽了张经辰寻找真理,救国救民,并为之奉献的一生。

 

 

1903年10月11日,张经辰出生于云南省盐兴县(今禄丰县)琅井镇一户医师家庭,父亲行医,母亲操持家务。他自幼聪明好学,在昆明开盐铺的三叔资助下到省外求学。20岁那年,张经辰考入南满医科大学,一心想学医救国救民。随着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国家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他意识到学医在国难面前的局限,便转而另觅他途,于1925年入读北京大学。

 

入学北大后,张经辰被澎湃的革命热情感染。在李大钊的教诲与感召下,张经辰在北大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进步活动,加入“新滇社”,并担任“新滇社”北京支部负责人。

 

 

他在校内外广泛开展活动,并对群众进行进步思想宣传。他卓越的演说和写作才能,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与支持。不久后,他被推举为北大学生会主席,并任北大学生会文书股、宣传股主任。1926年暑假前后,年仅23的他担任中共北京大学党支部书记,积极领导北大进步力量进行革命斗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经辰与同志们陷入危险,转入地下工作。为了保存革命火种,中共中央决定派张经辰等一批革命骨干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

 

  1928年,王德三到莫斯科参加党的全国六大,向党中央反映云南急需干部的现状。不久,党中央决定让张经辰等一批同学提前回国工作。当时国内革命处于低潮期,张经辰对他们说:“党和祖国需要我们,我们就应该回国。”并于1929年春回到上海。当他了解到云南的革命活动处境艰难的情况后,毅然要求回滇工作。

 

 

  1929年3月初,张经辰回到云南,历任云南省委委员、省委宣传部长、代理书记等职。在严峻的斗争中,张经辰机智勇敢,与敌人周旋,数次躲过特务跟踪。与此同时,他负责主编的党的地下刊物《斗争》,揭露了反动派的罪行与阴谋,使广大革命志士看到了曙光,坚定了革命信心。

 

  1930年9月,张经辰代表云南省委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考虑到云南形势恶劣,党组织希望他暂时在上海避难。然而他牵挂着党的机关和战友们的安危,为了尽快将中央的指示传达回去,他不顾危险,绕道香港回到云南,完成了护送文件与筹集经费的任务。

 

  不久后,由于叛徒的出卖,张经辰被捕入狱。在狱中,张经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保持着坚定而崇高的革命信仰。妻子何月华四处奔走打听,去探望他。二人会面后,遍体鳞伤的张经辰向妻子问道,“家中如何?”何月华回答,“母亲身体欠安”。这其实是暗语,代表着党内目前形势的严峻。张经辰听闻后,依然坚忍地安慰妻子坚持斗争。狱中这一次会面,成了夫妻二人的诀别。

 

  1930年12月31日,年仅27岁的张经辰与王德三、李国柱、吴澄等革命志士一同在昆明西郊被反动当局杀害。

 

 

在短暂的一生中,张经辰始终追寻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用生命铺就了革命道路。作为云南省早期的共产党人,他为云南的革命工作奠定了基础,做出了不朽贡献。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