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云南画像】“筇竹教授”董文渊扎根乌蒙山28载:下“竹”功夫 以竹富民

时间:2021-10-09 10:03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编者按】云南,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这里,皑皑雪峰欲破苍穹,热带雨林孕育生命,大江大河奔流不息,这里的生物多样性超乎想象。一直以来,云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切实担负起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使命。

 

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将在昆明召开。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为云南画像】栏目,走近云南“生物多样性宝库”的缔造者与守护者,记录云南生物多样性故事。

 

第十一期讲述“筇竹教授”董文渊扎根乌蒙山28载,推动中国珍稀竹种筇竹成为云南省大关县“致富竹”的故事。

 

 


“筇竹教授”董文渊扎根乌蒙山28载:下“竹”功夫 以竹富民

 

中新网昭通10月6日电 题:“筇竹教授”董文渊扎根乌蒙山28载:下“竹”功夫 以竹富民

 

作者 木小满

  

“筇竹全身都是宝。笋可以吃,竹秆可做成手杖、工艺品、家具……”提起筇竹,董文渊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在他的推动下,这一仅分布于川滇两省金沙江沿岸狭长地带的中国独有珍稀竹种,经过约30年发展已恢复到40余万亩,成为云南省大关县有名的“致富竹”。他也因此被人称为“筇竹教授”。

 

 

“筇竹教授”与筇竹的缘分,始于1993年。彼时,刚过而立之年的董文渊被西南林业大学选派到大关县任科技副县长。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激发了他想用自己所学结合当地资源找到一条发展路子的强烈愿望。

 

“最开始也考虑过茶叶、核桃等产业,但要么是受地域限制产业覆盖面不大,要么受生长年限限制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大家的收入问题。”在董文渊发愁时,木杆镇大山上的筇竹引起了他的注意。

  

董文渊回忆,最开始发现的筇竹,“很低矮,只有手指那么粗”。但竹型很独特,竹节鼓突、清风瘦骨。查阅文献后发现,远在汉唐时代,筇竹手杖等筇竹制品就远销至印度、中亚乃至欧洲地区。

  

不过,虽然筇竹有突出的生态、经济比较优势,但其生物学、生态学和栽培机制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为了摸清筇竹的生长习性和分布开发情况,董文渊开始了翻山越岭的寻竹之旅。

  

“上世纪90年代,从昆明到大关县城要转好几趟车,耗时两三天才能抵达。去更远的山村,大多只能步行。”董文渊称,研究之初,他们吃住都在山上。饿了就烤洋芋充饥,渴了就喝口山泉水。为了研究筇竹昼夜生长规律,他们更是一整夜一整夜地守在山上。

 

 

从零开始,董文渊先后主持完成了中欧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ECBP)专题“天然筇竹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珍稀濒危筇竹保护与退化竹林恢复技术研究”等项目10余项,取得了筇竹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良种选育与竹苗培育技术、退化天然林恢复与人工林生态高效培育技术等成果,发表论文31篇,国家项目认定成果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制订地方标准1个,填补了筇竹研究的空白,奠定了大关县筇竹资源保护、培育和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董文渊介绍,得益于这些研究成果,筇竹造林成活率从过去的40%提高到98%;竹笋产量由原来不到50公斤/亩提高到450公斤/亩,亩产值达4950元;竹秆粗度由过去不到1厘米上升到2厘米以上,实现工艺用竹生产零的突破。

  

2017年以来,董文渊带领团队,采取以会代训、现场培训、上门指导等多种方式,无偿为大关县提供技术和专利,开展培训92期,受训竹农1.16万人次,遴选培养竹产业乡土人才186名,为乡村振兴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技术队伍;同时指导新兴筇竹、瑞兴等24个农民合作社开展育苗和竹林高效培育技术工作,建立示范基地(点)31个,面积8600亩,构建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的“科技竹园”10家、“科技小院”4个,形成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网络体系,将筇竹研究成果网格化、组织化、持续性转变为农民的致富本领。

 

 

随着一项项科技成果落地,当地的筇竹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截至目前,大关全县有天然筇竹林20.83万亩、人工筇竹林23.43万亩,筇竹面积占全球筇竹资源总量的60%。近3年来,该县产笋3.74万吨,综合产值11亿元,竹农人均年采笋收入在8000元以上,最高达3万多元。

  

看着筇竹从“珍稀植物”到“一县一业”产业,董文渊感慨万分,“不到30年的时间,筇竹面积翻了约四番。这是科技的力量,也是全民的力量。”

  

在董文渊看来,科技进一步凸显筇竹的生态经济价值,全民参与让物种得以更好地保护。两者互动,“既发展了产业,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董文渊期待,未来,还能有更多珍稀濒危物种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他也将继续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完)

 

(来源:)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