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云南】“他们”的云上梯田

时间:2021-10-09 09:24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温馨提示:下图请横屏浏览)

 

9月17日,航拍阿者科村,元阳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直观可见。(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元阳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境内山高谷深,无一平川,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红河、藤条江两干流自西向东逶迤而下,地貌呈中部突起,两侧低下,地形呈“V”字型发育,鸟瞰全境“两山两谷三面坡,一江一河万级田”,构成了元阳特殊的地形地貌。

 

4月25日,赶着两头牛的老人走在村子里。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哈尼族人千年来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沿着高山开垦出举世闻名的哈尼梯田。与此同时他们也把尊崇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融入了淳朴的农事中,将水从树木繁盛的山顶引入梯田,便有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在游客眼中,梯田是一道道美景,在哈尼族村民心中则是他们的“根”和“魂”。

 

4月26日,村民挑着秧苗从田间走过。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今年50多岁的卢世雄是种田的“老把”,家中兄弟大多在外工作生活,农忙时才会返乡帮忙,他便照看起了家族里的10余亩梯田。卢世雄说,梯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会一直一直耕种下去,用自己的双手传承起民族的文化。

 

4月25日,卢世雄在修整田埂。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4月25日,卢世雄的母亲在家里喂鸡。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4月25日,卢世雄站在自家的蘑菇房旁。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9月16日,卢世的哥哥在准备晚饭。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9月16日,水稻收割季节,卢世雄(左)在田里打谷。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9月16日,当地村民在稻田中装谷子。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9月16日,当地村民背着打出的谷子准备离开稻田。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9月16日,卢世雄扛着打谷时收集谷粒的铁船准备回家。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9月16日,帮忙的村民扛着打出的谷子走进卢世雄家的谷仓。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2013年哈尼梯田申遗成功后,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旅游的发展,更像亮起的灯塔引导着不少外出打工年轻人开始返乡发展的方向。

 

4月26日,放学回家的小学生。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4月27日,载货的三轮摩托车进入村子。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9月16日,临近饭点,家长带着孩子回家,肩上扛着各自的“座驾”。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90后”哈尼族姑娘罗美芬和丈夫早年在外打工,目前已回到家中在一民宿工作,每月有固定收入。由于早年外出打工未参与农事,出于心中对家乡和梯田的热爱,罗美芬向同村的卢世雄开始学习种田,成为这片千年梯田里的“新学徒”。每天空闲的时候,罗美芬总要去田里走走看看,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形中有种看不见的情愫便将梯田和她连在了一起。若在未来家里人没有过大的生活压力,回归农事,“把酒话桑麻”是罗美芬最大的心愿。

 

4月26日,罗美芬在民宿中为几位游客端上餐食。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4月25日,一名小男孩从罗美芬工作的民宿外跑过。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4月27日,罗美芬和同事在吧台工作。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4月25日,罗美芬和她的丈夫在工作的民宿中合影。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4月26日,罗美芬在田埂上散步。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4月26日,两名入住罗美芬工作的民宿的法国游客经过窗前,罗美芬的儿子则在窗边偷偷望向窗内。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25岁的哈尼族姑娘丁继楠在几年前辞掉工作,回到村里组建团队,通过网络直播、拍摄短视频等方式传播哈尼民俗文化、展示如画的云上梯田。

 

4月26日,丁继楠在办公室里,窗户上倒影出周围的哈尼族传统建筑。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4月26日,丁继楠和团队成员在讨论直播脚本。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如今,像丁继楠这样越来越多的现代“时尚”走进了梯田,将哈尼农耕文化用无形的线从这边扯到了许许多多的“那边”,编织成网把文化和商品都挂了上去,云上梯田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稻鱼鸭”互惠共生,使传统单一的水稻收益转变为水稻(红米)、梯田鱼、梯田鸭及鸭蛋的综合收益,村民实现了增收。丁继楠相信,哈尼梯田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4月26日,丁继楠在直播做梯田红米线。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4月26日,身着哈尼族传统服饰的丁继楠在梯田里直播。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在丁继楠看来,老一辈是在真正的云里,在云上梯田耕作。而不少年轻人则通过这个网络云的方式,把梯田里的文化、产品传播出去,两代人都是对于云的一个传承,云上梯田、云上耕作。

 

4月28日,丁继楠拿着直播设备在梯田里。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涌上来的云终究会散开,也依然会再涌来,社会在发展,这里的人们也在变化,唯一没变的还是那些梯田,一千年前如此,一千年后亦然,文化长进了每一位哈尼族人心里,生根发芽,通过双手又播种进了脚下的土地,仿佛只要双脚站在田里,这份传承又会流进心里,一代一代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9月16日,一名游客抬起手与梯田上空的云朵合照。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来源:中新图片)

 

注:作品版权归中新社云南分社所有。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