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cop15春城之邀|保护生物多样性 云南各地这样干
时间:2021-09-30 09:21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9月26日至28日,“COP15 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专场发布会召开,介绍了昭通市、曲靖市、文山州、红河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情况。
昭通市
昭通在全省乃至全国生态区位十分突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全市共有脊椎动物671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1%,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5种,国家Ⅰ级保护哺乳动物有豹、云豹、林麝3种,鸟类有黑颈鹤、金雕、白尾海雕、白肩雕、黑鹳、四川山鹧鸪6种,黑颈鹤是昭通市的明星物种,去年到昭通市越冬的黑颈鹤数量高达1900多只,约占世界黑颈鹤总数的六分之一,创历史最高纪录。
全市共有木本高等植物457属1025种,约占全国木本高等植物属总数的12%,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巧家五针松、攀枝花苏铁、银杏、珙桐、南方红豆杉、水杉、光叶珙桐7种,巧家五针松为昭通市独有,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另外,昭通竹资源丰富,有竹类13属66种,属于全国首次发现并命名的就有18种,天然筇竹面积占全国的比重高达83.3%。
保护工作
●森林资源保护全面加强
曲靖市
曲靖素有“鱼的故乡”之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早期鱼类栖息和繁衍的天堂,当今世界上已发现的绝大多数古生代鱼类几乎都能在曲靖找到踪迹。4亿多年前,曲靖地处赤道附近的滨海环境,繁衍了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肉鳍鱼类,曲靖因此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4亿年前人类远祖的发祥地”。
目前,曲靖市已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确定的内陆陆地和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当中“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区”的重点保护对象,区域内动植物种类繁多,有种子植物199科、药用植物406种、食用植物108种、工业用植物236种、脊椎动物298种。
曲靖市共有39个自然保护地,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2.66%,包括22个自然保护区、6个森林公园、7个风景名胜区、1个湿地公园、1个地质公园、1个沙漠公园、1个水利风景区。曲靖市自然保护区共分布珍稀濒危野生动物28科62种。
保护工作
●坚持规划引领创新保护
文山州
文山州是我国典型喀斯特地貌核心区,文山州蕴藏着大量古老珍稀物种资源,被专家誉为珍稀濒危物种避难所。目前,已掌握的野生植物种类共有332科948属4504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国家级保护珍贵濒危植物有42科46属74种,占国家保护名录种数的20.1%,占全省保护名录的47%;国家级保护树种21科31属34种,占全国保护树种总数的25%,占全省国家保护树种总数的40%。
保护工作
●构建环境保护完整责任链条
红河州
红河州是云南省两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是国家南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红河州生长着种子植物229科5667种(已知种),占全国的20.49%,占云南省的40.20%。多年来,红河州先后划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7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41处,面积达29.40万公顷,约占全州国土面积的9.13%,初步形成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有效保护了全州90%的重要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重要自然遗迹。
目前,全州13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全部完成;个旧市、开远市、蒙自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比“十二五”末分别提高12.6个百分点、9.3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个旧市58座粗铅冶炼鼓风炉全部淘汰关停;203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整治;“清废行动”40个部级挂牌点位全面完成整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进度和重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进度均达到100%。2017年,红河州被国务院列为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4个州市之一,受到表彰。
保护工作
●打好厚植底色牌,让红河大地绿起来
西双版纳州
西双版纳州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享有“生物基因库”等美誉。西双版纳生物多样性富集,有高等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有动物2000多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西双版纳州生态科研成果丰硕,生态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20年,林业综合产值达1086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了47.64%。
保护工作
●生态制度不断健全
普洱市
普洱是北回归线上生态保存最完整、生物种类最丰富的一片绿洲,森林覆盖率达74.59%,有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物种在这里繁衍生息,被联合国环境署称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
普洱在持续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中,主动探索实践绿色发展道路,着力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在全省率先编制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普洱实施方案(2013—2020)》,颁布实施《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等系列地方性法规。在全省首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编制云南省第一张自然资源负债表,提起云南省第一个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公益诉讼案件,率先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和“河(湖)长+警长”协作机制。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投入2.34亿元资金,实施了亚洲象、西黑冠长臂猿等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哀牢山自然文化遗产地保护等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累计投入3亿多元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把近2000户8000多人迁出了生态功能区。在全省率先开展森林火灾保险与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捆绑共同投保,逐年逐步提高各类补偿标准,切实维护受损群众的基本利益,建成4000余亩亚洲象食物源基地。
保护工作
●树牢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不动摇
临沧市
临沧独特的地理区位滋养着万物生灵,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是滇西南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是极具保护和研究价值潜力的重要地区之一。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和生物资源。全市森林面积2487.3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0.2%,森林覆盖率为70.2%,森林蓄积量1.17亿立方米;林地面积2290.7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4.65%。临沧是全省2个森林面积超过林地面积的州市之一。
一直以来,临沧市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古茶树、巨龙竹、铁力木等的保护工作上取得显著成效。此外,生活在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临沧市沧源县片区南滚河流域的亚洲象种群属于印度—缅北种群(β种群),与普洱、版纳种群(α种群)有明显的遗传差异,也是中国境内唯一的亚洲象β种群分布地。经调查,亚洲象种群数量为22至28头,近年来该保护区还首次发现“三豹同框”和有“蜘蛛巨人”之称的捕鸟蛛。云南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首次发现狼和豺,首次拍摄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活体照片,其种群数量达到3群10余只。
保护工作
●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工作机制
时 评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自然保护地建设成效明显
●湿地建设和管理扎实推进
●水生态环境保护有力有序
●物种名录不断丰富
●极小种群物种得到有力拯救和保护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建设深入推进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加强土著鱼类资源保护
●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基础
●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
●不断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推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以河长制为抓手,促进水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力度
●开展鱼类化石科考研究工作
筑牢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屏障
文山坚持从制度体系建设入手,不断健全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构建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完整责任链条,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深入实施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移民等重点生态工程,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创造了“六子登科”的世界石漠化治理经验。
●筑牢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屏障
为有效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文山州采取迁地保护措施,把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种类或通过人工繁殖的个体,迁移到适合其生存的环境。采取引种与回归措施,对培育技术成熟、适生条件明确、迁地保护成功、谱系清晰、遗传多样性丰富的珍稀濒危物种,开展回归关键技术研究。采取离体保护措施,将目标物种的种子、花粉及根、穗条、芽等种质材料,离开母体进行贮藏,完成离体保存野生植物种子600余种。
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张牌”
●打好铁腕执法牌,让红河生物多起来
●打好污染防治牌,让红河天空蓝起来
●打好宣传教育牌,让红河人民动起来
健全生态保护机制 守护好“生物基因库”
西双版纳州制定实施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澜沧江保护条例》《森林资源保护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环境保护条例》等20多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编制了《云南亚洲象国家公园规划》《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案(2019—2023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西双版纳实施方案(2014—2030年)》等多部西双版纳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及指导性文件。制定了《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 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的意见》《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16条重点措施》《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等多项工作方案和管理措施。成立了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西双版纳州亚洲象保护管理中心。
●亚洲象保护有力
2008年,建立了中国云南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至今已救助野生亚洲象26头。救护其他野生动物2000多头(只)。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2015年以来,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开展监测预警,在亚洲象肇事多发区建设了防象设施、食物源基地等项目,有效缓解了人象矛盾。2018年,在全国建成首个“亚洲象监测预警中心”,建立了专业亚洲象监测救护队伍。在全国率先创立野生亚洲象公众责任险,动物肇事保险经验得到升华,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截至目前,投保金额累计1.4亿元,实际保险赔付金额1.4亿元。
依托资源优势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主动探索实践绿色发展道路
●着力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
●着力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投入力度
●着力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着力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着力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
●着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
●着力推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
构建管理体系 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
●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
●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
●严控外来物种入侵和野生生物疫情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
●严格落实各项配套工作制度
●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
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凡是自然的就是不能改变的。对于这个观点,笔者不大赞成。如果自然的东西都不能改变,人类恐怕就无法发展至今。实际上,现代人类赖以生存的耕地、果园,城市、农村以及交通道路等,都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事实上,人类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不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不意味着可以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
曾几何时,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及发展,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由于技术进步,人类很长一段时间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待大自然,一味地用强大技术暴力地征服自然,忘记了自身的渺小。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确实走了不少弯路。看看现实存在的许多“生态困境”——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凡此种种,哪个不是藐视自然规律的恶果?!
由此可见,以牺牲环境换取发展,看似效率高,实际上是不可持续。实践证明,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也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马克思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自然界,人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任性贪婪地掠夺大自然必会遭到报复。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空气、饮水、食物……都曾完全依赖于大自然的馈赠。甚至在科技发展到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也无法完全游离于地球环境之外生存。就连看似远离地球、漫步于太空的宇航员,他们生存的宇宙空间站也无法脱离地球环境提供的补给。因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无从谈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生态观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从初期的节约资源、种树造林、绿化祖国,到改革发展时期的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再到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们对人与自然规律的认识不断走向成熟。
因此,我们决不能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看似高速的发展,要有长远的目光,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充分释放绿色生产力,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记者:孟维东 杨阳洋 高明
编辑:杨箫语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上一篇上一篇:云南检察机关分别依法对卢波、张勋提起公诉
下一篇下一篇:【重磅】云南这位医生登上央视《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