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保山各地喜庆丰收

时间:2021-09-24 16:42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秋风送爽,保山大地丰收在望。稻谷黄了,涌起金色的稻浪;水果熟了,散发诱人的果香……田螺在水底慵懒觅食,稻花鱼在田里自由游弋……9月23日,农历秋分,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期而至。

 

  我市各地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农民丰收节,展销“名、优、特”农产品、推出农家美食、开展民俗活动等,展示全市乡村振兴新风貌、农村发展新成就、农业产业新成果、新时代农民新风采,提升广大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激发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高质量发展理念,强力推进科技兴农、改革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农业优势有效巩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登高远眺,一幅幅“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的美丽画卷,正在保山大地上徐徐展开。

 

施春宏  摄

 



 龙陵 秋色别样浓 田畴金染黄



  秋季的龙陵,天朗气清、群山叠翠。片片稻田绿中泛黄,田里的鱼虾蟹悠游自在;怒江畔半山腰上的火龙果、西番莲已经入盒即将发往外地;黄澄澄的玉米、红通通的辣椒、肥硕的瓜果已经陆续进入农家小院栖息……丰收的气息日渐浓郁了。

 

 

  中秋节这天中午,龙江乡弄岗社区开办农家乐的村民腾发相和妻子白兴妹刚刚忙完五桌早饭,又接到客人来电,提前预订三桌午饭,每桌要3斤炒田螺和酸笋煮鱼做主菜,其他的菜要主人家自行搭配。弄岗社区是一个汉、傣两族聚居村,腾发相一家自2016年龙江首届稻花鱼节举办之时同步开办了“弄岗傣族岩伟农家乐”。稻花鱼和田螺是他家的招牌菜,田螺每年卖出10000斤,稻花鱼8000多斤,每年的毛收入达到50多万元。在龙江,像腾发相家一样长年经营农家乐的共有20家,生意都还不错。开朗的白兴妹高兴地介绍说:“我们龙江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来这儿大家可以品尝当地的生态田螺、蜂蛹、稻花鱼、各季时鲜蔬菜和细红软米。再过几天,还可以下田捉稻花鱼,饱览万亩梯田泛金光的美景,欢迎大家到龙江来。”

 

  除了龙江,龙陵的北大门——镇安也成了人们的“网红打卡地”,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尽情饱览当地的乡村秋景。潺潺的玉带河畔,田畴丰茂。万寿菊金黄、百合花飘香,垅垅蔬菜长势正好、丘丘水稻颗粒饱满。站在田里的大电视、立在田头的读本《朝花夕拾》、老式拖拉机、土陶文化墙……“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已经成为这方民众活生生的现实,从而带火了一方乡村旅游。

 

 

  近年来,龙陵加快推进“百千万”示范工程,确定镇安镇、勐糯镇、龙江乡3个田园综合体,目前示范点项目已全部启动建设;确定35个精品示范村,今年推进实施7个;确定235个美丽村庄,今年推进实施40个。勐糯镇大寨社区、田坡社区,腊勐镇大垭口社区成功创建为省级美丽村庄。当地群众幸福地感慨:自己身边司空见惯的景致,被赋予诗和远方的意韵,生活在这方水土的我们也成了别人羡慕的人。游客也纷纷点赞:美丽乡村行,处处皆风景。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乡村美了,产业也不落下。在龙陵大地上,各乡镇各村寨因地制宜,有效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初秋到,金叶笑,又是一年烤烟丰收季。走进平达乡烟叶收购点,烟农与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着对烟叶进行质检、分级、过秤、打包,收购现场井然有序,一派烤烟丰收烟农乐的喜人景象。据了解,2021年平达乡种植烤烟合同面积7634亩,预计收购烟叶2.4万担,实现产值3700余万元。这些烤烟采收后,烟地上的玉米又蓬勃生长起来,再过不久又能迎来反季玉米大丰收。坝区的烤烟发展起来了,山边水尾的茶叶、甘蔗、西番莲等产业也发展势头正酣。

 

  平达的产业发展只是全县的一个缩影。龙陵“长短结合”发展产业,农业规模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稳中有增,甘蔗、“两烟”、茶叶、核桃等传统产业持续巩固提升,石斛、肉牛、褚橙等特色产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

 

  如今,龙陵秋色别样浓。“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活已经逐步成为现实……徐静

 



施甸  金秋风送爽 水稻收割忙


  秋日的田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水稻的清香,施甸县的2000亩水稻两系不育系种子迎来了丰收季,稻农们也抓住晴好天气赶紧收割稻种,一幅秋季丰收图在施甸大地徐徐展开。

 

  中秋节前夕,记者走进施甸县仁和镇勒平社区,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映入眼帘,稻谷低着头、弯着腰,层层叠叠的稻穗颗粒饱满,长势格外喜人。稻农们正忙着对正式下田的收割机进行全面清洗,一派忙碌的景象。为保证全县水稻两系不育系种子在收割时的纯度,农业技术人员每天都到这里来指导稻农们收割。

 

 

  “在收割水稻两系不育系种子之前,必须彻底地清理干净收割机和田块,保证本品种的纯度。因为这个亲本还要带到海南去制种,制作成商品种,也就是现在老百姓种植的杂交水稻种。”施甸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董绍德介绍说。

 

  待收割机完全冲洗干净后,稻农们便开始收割种子了。只见收割机在金色的田野里来回穿梭,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卷入收割机中,切碎的秸秆从机尾排出。就这样,一粒粒金黄的种子便被收割机尽收“囊中”,短短几分钟,一排排水稻就收割完了,省时、省力又省心。

 

  仁和镇勒平村种植大户李炳立,今年共承包种植了215亩水稻两系不育系种子,在农业技术员的指导下,他的215亩丰收在望。

 

 

  “按照现在的长势来说,每亩产量在400公斤左右,按照今年公司给的收购价每公斤9元,我家的215亩水稻品种预计实现总收入80万元。” 李炳立高兴地说。

 

  董绍德还告诉记者,全县水稻两系不育系种子喜获丰收,少不了严格的种植管理。在育苗初期,农业技术人员都要求农户们采用秧盘式育苗,秧龄控制在一个月左右,并按照这个时间节点及时进行移栽。移栽结束,随即进入精细的管理环节,进行2次施肥、6次喷药防病虫害。为保障种子的纯度,中途还要进行6次左右的除杂,把杂株、杂谷全部除掉。在收割期间,农业技术人员还要走入田间地头查看稻种收割得干净与否,力求做到应收尽收,同时还要督促收割完毕的种子能够得到及时烘烤,保证稻种不变质、发芽。

 

  “全县种植水稻两系不育系种子在2000亩左右,按照每亩产量400公斤计算,总产量在80万公斤左右,产值在720万元左右。真正实现大丰收了。”董绍德说。(杨磊、杨继泽、段茸茸、范如意)

 



腾冲市团田乡  茶园绿油油 生活甜滋滋


  中秋时节,是团圆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如果你来到腾冲市团田乡,你一定会被大片大片绿色的茶园所吸引。在团田乡两万多亩茶园中,大坪山茶园当之无愧为最具代表性的茶园之一。

 

  当你走进大坪山茶园,一墒墒郁郁葱葱的茶叶犹如一块草甸子平铺到山那边,整片田野都是茶山的绿。茶农们有的背上背篓,有的拿上剪茶机采摘茶叶,在田野里奏响忙碌的丰收乐章。

 

 

  “我家种植10亩茶叶,从今年开春到现在,共采摘了3季茶,有3.6万元左右收益,过几天还有1季茶叶可以采摘,一年下来10亩茶叶收益在5万左右,为供两个学生上大学缓解了很大的压力。”小丙弄村民杨治达说。

 

  团田乡地处腾冲市南部,与龙陵县接壤,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茶叶生长。

 

  团田乡共有茶叶22800亩,大部分茶叶是粗放型管理,产量较低,收益不是很理想。近几年,团田乡党委政府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重点发展茶产业思路不动摇,把茶产业作为促团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茶农开展培训,采用“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利益联结”茶叶发展三步走方法,茶叶产值明显提高。

 

  “我们小丙弄社区的茶叶是一个乡茶叶发展的缩影。这几年,鲜叶价格相对稳定,茶叶也是比较容易管理的产业,只要定期修剪、施肥,过不了多久‘绿叶子’就会变成‘红票子’。大家的思想观念转变很大,对茶叶进行精细化管理,主动探索机械化采摘鲜叶,原来一季茶叶需要采摘20多天,现在机剪10天就搞定了。像我家,还在茶园里套种了7亩澳洲坚果,茶叶产量没有受到影响,今年投产的4亩坚果,就收了1吨多,按照目前的市价11000元1吨计算的话,坚果收入预计在1.2万元左右,感觉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小丙弄村民杨先德乐呵呵地说。

 

 

  在小丙弄社区旁边的曼哈村,又是另一番景象。

 

  曼哈村大哈坡古茶树庄园里,茶农们的身影在茶树间晃动,有的架起梯子、有的爬到树上、有的拉下一叉茶树枝采摘鲜叶,采摘声、说笑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

 

  曼哈村村民杨美艳介绍道:“自从驼峰茶业公司入驻,打造大哈坡古茶庄园后,我家的古树茶每年每亩都会收到1000元的租金。到茶叶采摘的季节,我们还可以到庄园采摘古树茶,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将采摘的鲜叶又卖给驼峰茶业公司,一天下来收入在150元左右。再加上家里办小茶厂的收入,这几年把车子也买了,房子也翻新了,生活比蜜还甜。”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团田的乡亲们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享受着丰收的忙碌和喜悦,脸上尽是幸福的笑容,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杨弘毅

 

 

 

责任编辑:李洪才  施媛媛  冉懦珲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