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玉溪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资源展播——鼓舞(彝族花鼓舞)
时间:2021-09-02 15:56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彝族花鼓舞,彝语称“者波必”,主要流传于峨山彝族自治县境内塔甸镇、富良棚乡、岔河乡、甸中镇、大龙潭乡等彝族乡镇,是峨山县流传最广泛的重要民间舞蹈。根据峨山县藏明朝中期手抄本五言诗体彝文古籍《笃慕拢细则兜》(译为《笃慕踩尖刀草》)记载,彝族花鼓舞源于彝族始祖阿普笃慕主持六祖分支,率众踩踏尖刀草,开疆拓土、四方迁徙的历史记忆。
彝族花鼓舞,有急鼓和板鼓之分。急鼓动作较快,热情奔放,刚劲有力;板鼓庄重沉稳、轻柔舒缓。一支花鼓舞队一般配有箐鸡尾、花鼓、槌、白手巾、大钹、小钹、小铓等乐器和道具。起舞时,由一名“龙头”手持“箐鸡尾”指挥舞者变换舞蹈套路动作。舞者右肩挎花鼓,胸前缀一面小圆镜,左手持白毛巾,右手持棒击鼓,合着打击乐边敲边舞。花鼓舞动作复杂,有踩、踏、蹬、踢、跺、顿、蹲、绕、弹、崴膝以及吸腿空转、吸腿绕脚、双脚纵步等动作。舞者需动律重心朝下,不间断跳跃。有“拜四方”、“ 进拜”、“ 鬼跳脚”、“ 螺蛳转”、“ 蛇蜕皮”、“ 割荞舞”、“ 小兔舞”、“ 穿花过街调”等35个花鼓舞套路。体现了彝族舞蹈复杂多变、轻快灵活、刚劲激越的艺术特征。
过去,彝族花鼓舞主要在丧葬祭祀活动中跳。老人过世,主家要请“毕摩”来主持丧葬活动,并请花鼓队表演,意为送灵归祖,“以娱治丧”,减轻亲属的悲痛心情。建国后,花鼓舞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祭祀性转变为自娱性,又由自娱性发展为表演性。以前多为男性青壮年表演,现在大量女性也加入其中。每逢新春佳节、火把节、开新街等节庆活动,广场、社区有不少群众参与跳花鼓舞,除了自娱自乐外,还可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
2021年,鼓舞(彝族花鼓舞)入选国家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摄于塔甸镇九龙村,彝族花鼓舞表演道具:箐鸡尾龙头、花鼓、锣、镲。
峨山县有声望的彝族毕摩李万忠、龙祥旺、胡家祥带领花鼓队员表演“笃慕拢细则兜(踩尖刀草)
峨山县塔甸镇九龙村出殡途中花鼓队员“拢细则兜(绕棺)”。
毕摩龙祥旺在塔甸镇九龙村带领花鼓队员献祭花鼓牌位,念诵《祭鼓经》
彝族开新街巡街表演彝族花鼓舞李海峰
双江街道摆依寨村民在彝族咪嘎哈节时祭龙树下表演彝族花鼓舞
甸中镇大村花鼓舞艺人陈天寿传授花鼓舞表演技艺
在峨山县体育馆开展首届中国彝族花鼓舞大赛,来自全县八个乡镇的花鼓代表队参加比赛
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彝族花鼓舞研讨会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当前公众号由云南天思信息技术维护(0877-8886688)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上一篇上一篇:元江县退役军人积极参加抢险救灾
下一篇下一篇: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