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他山之石|昆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省会城市前列
时间:2021-09-02 15:12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公布了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全国27个市(区、州)、47个项目入选。其中,云南省一地两项目榜上有名。昆明市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国门文化形象”工程项目、昭通市深度贫困地区基层文化能人培养项目入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日前,云南网深度报道小组对喜提“国字号”荣誉的这一地两项目进行了深入采访,将推出系列报道“全国示范的云南实践”,陆续刊发《昆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省会城市前列》《昭通培训基层能人把文化“种”到乡村》《红河擦亮“国门文化形象”靓丽名片》等三篇重磅稿件。今天推出第一篇《全国示范的云南实践①昆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省会城市前列》,敬请关注。
10:49
近日,昆明市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名单。昆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了全省和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成绩的背后是昆明市勇于创新,弥补文化民生短板,提升春城公共文化服务底蕴,以文化凝聚力量、用文化引领发展的生动实践。
图源:视觉中国
昆明在全国首创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
真金白银投入示范区创建
数读
昆明市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人均年均增长21.42%
仅2020年上半年基本公共文化投入达46727万元
公共设施水平、人均文化事业经费、基本公共文化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各项重大建设任务创建规划完成率100%、达标率100%、优秀率10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是重大民生工程、惠民工程,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昆明市一方面及时足额下拨中央和省级财政拨付的创建补助经费,另一方面落实市级创建配套资金。2018年、2019年,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投入分别为80039万元、88739万元,分别同比增长8.10%、10.87%;2020年上半年投入46727万元,比2019年上半年增加2907万元,增长6.63%。2019年,全市人均公共文化投入资金达到127.6元,超出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2012年,昆明市在全国首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项目,通过该项目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从2017年的人均12元,提升至2018年14元,2019年17元和2020年的20元,年均增长21.42%。
经过两年的创建,昆明市文化公共设施水平、人均文化事业经费、基本公共文化供给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各项重大建设任务圆满完成,创建规划完成率100%。对照验收的8大类31项51个指标,昆明市达标率100%,优秀率100%,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
昆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
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
建成覆盖全市的
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数读
全市总藏书量619.18万册,人均藏书量0.89册
全市13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676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实现站舍面积达标、功能齐全
全市人均20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投入乡、村两级比例超过80%
建成布局完善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昆明市按照集中建设一批、资源整合一批的工作模式,先后集中实施了6个县级馆、5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621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新建(改扩建),实现了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昆明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全市总藏书量619.18万册,人均藏书量0.89册。全市13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676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实现站舍面积达标,功能齐全,管理人员配备到位。全市人均20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投入乡、村两级比例超过80%,做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有设施、有人员、有经费。
下沉优质资源夯实提升基层文化设施水平。昆明市图书馆积极延伸服务触角,积极开展图书馆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四进”服务,建设各类图书馆分馆19个,流通点26个。紧跟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自助化发展趋势,大力推进24小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首批建成主城区2个24小时城市书房,在盘龙区投放12组24小时智能书柜,点亮城市文明之光、实现公共阅读、图书借阅服务的“不打烊”。
推行市县乡村四级
“菜单式”“订单式”文化服务
30余个县区群文活动
惠及400余万观众
数读
全市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每年举办群众文化活动超过7000场
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超过14000场
全市公共图书馆共接待读者441万人次,图书流通443万册
高标准做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对外开放。对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识标牌、开放时长、标准进行统一规范,全力做好工作日的错时开放和节假日文化服务的正常供给。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免费对外开放并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2019年,全市公共图书馆共接待读者441万人次,图书流通443万册,人均到馆0.63次,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0.72次,人均年新增图书0.09册。全市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每年举办群众文化活动超过7000场。
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惠民力度。按照“每月一精品,每县一品牌、每乡一特色、每村一亮点”要求,持续办好全市“春城文化节”,并积极培育形成五华区海鸥文化节、盘龙区盘江艺术节、石林县密枝节等30余个县区文化活动品牌,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超过14000场,惠及观众超过400万人次。
同时,农民工文化节、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老年人“夕阳学堂”、盲人阅读服务、青少年寒暑假文化辅导培训等一大批个性化服务项目保障了进城务工者、农村留守人员、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需求。
昆明建成西部领先的
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加大公共数字文化产品开发和推广
数读
投资680余万元实施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和数字化建设
先后建设昆明市数字文化地图、非遗数据库、馆藏文物数据库、民俗节庆资源数据库等一大批数字文化资源
扩大数字文化资源储备。先后建设了昆明市数字文化地图、非遗数据库、馆藏文物数据库、民俗节庆资源数据库等一大批数字文化资源,较好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目前,全市公共图书馆自有数字资源122.81TB,市图书馆数字资源达到58TB,14个县(市)区公共图书馆馆均达4.6TB。
昆明吸引650余家
文化科技企业入驻文创园区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数读
2018至2020年,累计投入315万元支持164个业余文艺团队和5家文化类企业开展公益性公共文化活动超过1000场
2019年,投入3485.2 万元,支持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购买免费开放运营管理、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服务
打造城市文创园,开辟公共文化新空间。以城市文化创意园区建设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先后打造了五华区M60、春雨937、盘龙区871等多个文创园区,吸引文化科技企业650余家,孵化推出“打击乐艺术节”“本土英雄音乐节”“昆明少儿文化节”“昆明动漫节”“汽车嘉年华”等文创IP,形成了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集群效应。
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市县两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创新购买社会力量为基本服务主体的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模式,预算资金列入各级年度财政预算。
2019年全市共投入3485.2万元,支持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购买免费开放运营管理、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等领域的服务。“春城文化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戏曲进乡村、全民阅读推广等一大批购买服务项目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吸引文化类社会组织常态化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定出台《昆明市业余文艺团队管理办法》,引导文艺创作,加大对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原创性文艺精品的扶持力度。2018至2020年,累计投入315万元支持164个业余文艺团队和5家文化类企业开展公益性公共文化活动超过1000场。
昆明以文旅融合撬动体制机制创新
建成全省首个
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中心
数读
2020年国庆期间,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49个
以讲武堂文创雪糕为代表的文创产品广受追捧
2018年以来,全市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共投入121.8亿元改善文化消费
举办大型品牌赛事17场,开展文化惠民演出6512场
2020年疫情期间,推出昆明文化旅游消费券项目
全市共发放文化旅游消费补贴5000万元,拉动消费6.06亿元
共打造村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点537个,文化馆服务点1676个
探索建立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机制。在昆明老街打造全省首个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进机场、进景区、进高铁站,推动文旅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建设了以翠湖博物馆群落、寻甸县凤龙湾旅游小镇孔雀书屋、云南陆军讲武堂纪念馆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服务新地标,开发了“春城文化节”“红色革命旅游线路”等一大批文化节庆活动和文化旅游品牌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和外来游客的广泛赞誉。
2020年国庆期间,以云南陆军讲武堂纪念馆和讲武堂文创雪糕为代表的文化设施和文创产品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的追捧。国庆黄金周期间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49个,助推全市游客接待量在疫情防控的不利形势下逆势上扬,同比增长1.37%,旅游收入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的95.36%。
实施文化消费试点补充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出台《昆明市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参与的方式,实施文化惠民消费工程。
2018年以来,全市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共投入121.8亿元改善文化消费,举办大型品牌赛事17场,开展文化惠民演出6512场,极大丰富了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
2020年疫情期间推出昆明文化旅游消费券项目,全市共发放文化旅游消费补贴5000万元,拉动消费6.06亿元。昆明也先后荣获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全国十大最具文化影响力城市、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荣誉称号。
积极推进文化单位管理服务机制改革。聚焦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28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建立了有职有权、有位有为的理事会、监事会,形成了职能清晰、权责明确、机制健全、运行科学有效的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体系。
按照全市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完成了全市2个市级中心馆、28个县级总馆、139个乡镇(街道)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建设,实现了总分馆体系的县、乡两级全覆盖,并积极向村级延生,共打造村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点537个,文化馆服务点1676个。
昆明市不断深化与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图为市民在抗战胜利堂敬献鲜花。
强化政策制度研究搭建公共文化建设新体系。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成立制度设计课题研究组,聘请专家担任学术指导,围绕“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的深化与创新,经过反复研究与论证,最终形成10余万字的课题研究报告和以《昆明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深化与创新实施方案(试行)》为总览的8大创新工程和4大保障机制;着眼于“十四五”现代公共文化发展方向,高标准制定了《昆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2021-2025)》,打造了昆明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版,为全市构建更高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昆明把书店建到老百姓家门口
2400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城乡
数读
投资600万元建成14个覆盖城乡的乡愁书院
拥有超过2.6万名文化志愿者
“文化+民族团结进步”让社会更和谐。昆明把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与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结合起来,共建民族团结和文化体育广场,共享民族和文化设施空间,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设置民族文化展示空间,举办民族团结成果展览展示。
打造昆明市民族团结大舞台文化活动品牌,定期邀请省内市州到昆进行民族文化展演,并先后培育禄劝苗族花山节、石林彝族火把节等一大批民族文化交流和民俗节庆活动品牌,推动昆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蓬勃发展。
“文化+乡村振兴”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大力实施农业文化创新,打造宜良县“七彩梦乡”麦地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马蹄湾稻田彩绘等景观农业示范村,用文化装扮乡村。吸引新华书店投资600万元,在全市探索打造14个乡愁书院,把书店建到老百姓家门口;安宁市培育流动书包服务项目,通过文化管理员将农业种养殖图书送到田间地头,实现农家书屋与农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用文化点亮乡村。呈贡区充分挖掘各地饮食文化,依托豆腐制作技艺,建设了青芳豆腐博物馆、打造七步场豆腐文化旅游节,开发豆腐长街宴等饮食文化产品,用文化致富乡村。寻甸县结合彩绘艺术和土豆种植,开发洋芋彩绘特色文创产品,西山区强化传统村落和古典民居保护性开发,打造大墨雨彝族文化村落,用文化浸润乡村。
“文化+文明城市创建”让城市生活更高尚。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全市2400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超过2.6万名文化志愿者活跃在全市各类文化设施和大街小巷开展以学雷锋志愿服务为代表了文化志愿服务,让美丽春城更加文明高尚。
“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定期派员到瑞士苏黎世开展艺术交流。搭建昆明国际友城旅游联盟,以文化为载体,每年定期组织文艺院团到东亚和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文化交流。
数读
到2025年,实现人均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政府投入不低于25元
打造昆明15分钟“文化圈”
下一步,昆明确保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系领导层级不降、创建组织机构不撤、经费投入和考核权重不减。到2025年,实现人均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政府投入不低于25元。
同时,稳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优化乡村、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设施布局,合理确定辐射半径和覆盖能力,打造昆明15分钟“文化圈”,即城市居民想要读书、看展览、跳广场舞、进行体育锻炼……只要徒步15分钟,就能在距离最近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里得到相应服务。目前,昆明市安宁市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
另外,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乡村文化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全面融合,提升红色旅游、研学产旅游档次,营造全域旅游氛围,实现文化服务和旅游消费互融共进、相得益彰。
昆明将打造15分钟“文化圈”。
图源:视觉中国
评论
文化越来越成为城市“硬核”力量
评论员 张正
以前,提及城市硬核力量,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经济、科技、金融、城建、商业、国际化程度等这些看得见的物质力量,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城市综合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逐步成为新时代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有51 处提及“文化”,不管是篇幅还是表述力度都大为强化,文化建设也上升至引领全局的地位。在举国上下空前重视文化的今天,作为城市内在无形力量,文化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更好发展。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市,正逢其时,应该大有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文章转载:云南网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上一篇上一篇:文旅动态|永善:及时行动,为净化学生阅读环境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