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学院有个“文学创作特色班”!

时间:2021-09-01 13:53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昭通学院人文学院

“文学创作特色班”发展纪实

昭通学院,其前身昭通师专,自1978年建校以来,就有优良的文学创作传统,被誉为“昭通作家群的摇篮”。2012年3月升格为本科院校,办学目标定位于地方性应用型大学,跨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昭通学院的二级学院之一,人文学院结合之前中文系的教育传统和资源优势,孕育出“文学育人”的学科建设理念,通过开设“文学创作特色班”,探索新型的文学创作人才培养方案和方法,为人文学院文学爱好者与具有写作潜力的同学创造良好的写作环境与发展机会。

 

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与特色班同学交流

 

 

同时,因材施教,尊重特色班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创作文体、题材、风格方面的喜好,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们的创作交流中发现自我,把文学创作当成自身成长不懈追求的目标,不断提升创作能力,从爱好到成才,把特色班的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厚专业基础和高水平写作能力的文学人才,一方面带动校园文学阅读和创作的风气;一方面,延续昭通优良的文学发展传统,为昭通作家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军和新生力量;还能为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媒体等输送优质的写作能力强的人才。

 

“文学创作特色班”课程体系由“理论+实训”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板块构成。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常规课程教学外,增设三门“理论+实训”课程:《文本研读与模仿借鉴》《创作示范与技法分析》《习作剖析与完善策略》(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戏剧、报告文学等六个专题),以上三门“理论+实训”课程,共同弥补汉语言文学专业常规课程关于文学创作实训方面缺失的短板问题;实践课程方面,依托昭通学院文学创作研究院、人文学院野草文学社开展,含创作实训、交流提升、社团活动等三个板块内容。

 

创作导师在与学生交流

 

“文学创作特色班”在“新文科”这一大背景下,探索新型的文学创作人才培养方案和方法:采取“双导师”制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切实加强学生创作实践指导。双导师即学院根据学生最擅长写作文体,双向选择给每个特色班学生联结校内专业写作课程教师和依托文学创作学院校外特聘专职作家作为“创作导师”,通过改稿分析、作品研讨、沙龙畅谈等线上线下结合的多种方式,打破传统一课一师教学模式,连接多重、多层、多元教学方式、策略,让两位导师对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给予一以贯之的倾力指导,从而真实有效地提升学生文学创作水平。

 

创作导师在与学生交流

 

采取“双实习”方式压实特色班学生专业技能和文学创作能力的双重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双实习即将特色班学生的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七学期完成至少12周的专业实习实践任务,利用4—6周的时间通过深入社会生活,聚焦时代主题,创作出具有较高水准的文学作品作为创作实习的阶段性展示成果。(今年的主题就是来自脱贫攻坚第一线最鲜活的人物和事件,让学生深入家乡的村寨做好调研,寻找感动,创作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云南故事。)

 

 

 

发放“双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纵深发展。经过双导师培养,双实习训练和双文(文学作品和专业论文)撰写检验后,“文学创作特色班”学生中取得毕业资格且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相关专业学士学位,并发给“昭通学院文学创作特色班结业证书”。

 

学院老师在安排文学创作实习

 

“文学创作特色班”选拔方式上采取“学生──特色班”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学院集中资源,提供平台,培养热爱写作并且有写作潜力的学生,确保特色班教学质量,将具有创作天赋和创作能力的人才筛选出来。在优招优培的基础上,要求特色班同学每人每学期要在正式发行的文学刊物发表一定数量的作品,经过评估,达到特色班的办学目的和要求,方可进行下一学期的学习,否则按照标准实行淘汰制,不适应特色班、表现不出创作能力和潜质的同学淘汰退出,根据双向选择,重新吸纳其他有意向的新成员加入。适当条件下,实行“一对一”专业创作老师指导制,重点培养,育出文学精英。

 

 

2019年9月双向选择遴选出的文学创作特色班,共有9名同学于2021年6月顺利获得结业证书。

 

2020年9月遴选出的文学创作特色班学员,发展势头良好,截至目前,有6人在《散文选刊》《湖南诗人》《滇池》《边疆文学》《滇中文学》《北大门文学》《昭通作家》《昭通文学》《赤水源》《光明日报》《》中国诗歌网,公开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共40多篇。

 

自开办文学创作特色班以来,李冼同学凭借作品《我深埋了有些岁月(组诗)》入围“青春文学奖”诗歌奖,并获得“2020年度中国十大校园诗人奖”,组委会在李冼同学的授奖词中这样写道:“在回顾人生记忆的同时,组诗摄取和抒写日常场景和凡人琐事,举重若轻,以清澈的心灵和宽容的态度反思和审视岁月的流变,并显示一种智慧与阳光般的力量,显示了作者丰厚的积淀与深刻的理性。”;颜印同学荣获2020年“星光杯”知音诗会全国大学生诗歌三等奖、2021年“百年回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诗文大赛铜奖、2021年“重庆地质杯”全国大学生自然文学大赛诗歌组优秀奖;陆豪同学荣获2020年全国青年文学大赛诗歌二等奖、2021年第十一届中国校园“双十佳”诗歌奖项中的“十佳校园诗人”奖、还凭借作品《山地有灵》荣获2021年“重庆地质杯”全国大学生自然文学大赛诗歌组二等奖、另外获得校级一封家书征文比赛散文组二等奖;张太溪获得校级2021年第一届地域文化征文比赛散文一等奖;李涵同学获得校级2021年“七个一主题活动”诗歌组一等奖,散文组二等奖;罗明仁获得校级2019年“建国七十周年”征文比赛诗歌组二等奖。

 

 

 

“文学创作特色班”是2012年3月学院转型发展后,人文学院结合自身专业历史和办学传统,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要求,坚持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成才规律出发,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理念、教学方法、培养途径等方面进行的积极有效探索。着重文化铸魂,打造“人文化人”“文学育人”的特色专业育人品牌,把昭通的历史文化、人文底蕴及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优良文学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新时代,新环境,与时俱进,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和质量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文修养、过硬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现代化人才,“育新时代青年,创新时代文学”,引导当代大学生树大德,立大志,与社会同步,与时代同行!将是人文学院全体师生不懈的追求!

 

 

来源丨@  微信(ID:)丨通讯员 黄凤玲 朱海燕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