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官渡区:金马街道东华小区常开民族团结幸福花
时间:2021-09-01 09:20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昆明市东华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的一批商品房小区,干净整洁的小路布满苔痕,蜿蜒静谧的巷道花团锦簇。这个多民族共居的老旧小区风采在时光中荡漾,酝酿产生了一个个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在新时代荣融与共中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一个“先锋管家网格”情暖千家万户
作为无物业管理的开放式老旧小区,存在 “四多一少” (老龄人口多、流动人口多、低保人口多、问题诉求多,愿意缴费物业管理的少)的突出问题。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建立社区“先锋管家”服务中心,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共管、协商共治”做到“去物管、强自治”,推动为民服务提质增效,开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东华路社区党委一班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顺应新时代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共建美丽幸福家园的愿景,注重把服务群众、造福居民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发挥党建带群建的政治优势,凝聚各方合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2019年,东华路社区党委针对老旧小区“物业缺失、设施陈旧、资源匮乏、建设空间小、管理难度大”的实际,成立“党建+”的居民群众自管组织“先锋管家”,自觉担负“物业不管社区管”的政治责任。通过建立健全“先锋管家”工作机制,定期开展星级评比,让各项末端为各民族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通过网格员日、周、月的固定活动,坚持“中华民族一家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城市社区的“生人社会”变为“熟人邻居”,在社会综治维稳、矛盾纠纷调解、新冠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先锋管家”在密切联系群众开展“协商民主、自治服务”方面的优势,以“改善社区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把协商民主延伸到楼栋单元。社区“先锋管家”还构建综治维稳、扶贫帮困、科教文体、环境卫生、民族事务5个议事厅服务平台,充分挖掘群众意愿,把解决好居民的抱怨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的举措;注重在开展民主协商活动中倾听各民族群众呼声,突出解决各民族群众反映的文明共建、综治维稳、纠纷调解等热点难点问题,真正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服务。东华路社区与金马街道法庭联合成立全省第一家社区“微法庭”,通过“先锋管家”网格,为各民族提供智能化、零距离法律服务。社区“先锋管家”开展以“情系社区,缘分相聚”为主题的多元共治同建的“缘聚社”建设,深化7个为民精细服务项目,形成多民族“问题一起商、有事大家办”,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和支持。社区“先锋管家”自治网格搭好党群连心桥,激发居民参与民主议事、民主决策的积极性,让社区居民由“动员式参与”转向“自主式参与”,真正社会治理工作“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共享”,成为连接全体居民群众红色纽带。社区多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做法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所报道。2018年以来,社区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
两张“文明风尚名片”传播时代新风
在东华路社区有两张“文明风尚名片”声名远播,也是多民族荣融与共建设“社区大家庭”和“民族大家庭”的真实写照。
一个是“十年吃不垮的三块三老年爱心食堂”。小区老龄人口多、比重大, 60以上的人口接近5000人,80岁以上老人现有600多人,占全体居民的5.6%以上,并且这个比例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没有物业管理,居民的大事情几乎全部交由社区处理。2010年,社区在开展老龄工作时,经过广泛调查和征求意见,发现一些空巢老人以及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的就餐问题成为老龄日间照料最突出的问题。“群众有所呼、社区有所应”。东华路社区“两委”决定把解决好老人的就餐问题作为营造和谐幸福大家园的重点工作抓实抓好。通过多次调研论证,从2011年起在社区为民服务站成立“三块三”老年爱心食堂,为辖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四菜一汤、蔬菜新鲜、肉质合格、每餐3.3元的爱心餐。“三块三”爱心餐一经推出,受到辖区老人的颔首称赞。但随着时间推移,物价上涨,“三块三”的价格让社区食堂亏损加剧。东华路社区是老旧城市社区,资源匮乏,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亏损的“窟窿”越大就意味着老年爱心食堂停摆的风险越大。有的老人知道后,便跟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杨晓玲讲“物价涨了,食堂也涨下价嘛。”
杨晓玲和“两委”班子多次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老人爱心食堂不是地方经营餐馆,无论自己多困难,对那些老人的承诺不能变。面对价格上涨的巨大压力,社区党总支、居委会解决的对策是多措并举、开源节流。一方面,把小区流动的蔬菜摊点、家电修理、修锁配钥匙、衣物缝补整合为社区组织家门口福利社,形成固定便民利民服务点,明确责任人,制定管理制度,将零散服务变为规范经营;特别是对蔬菜摊点不收取任何管理费,由他们向老年爱心食堂无偿或低价提供新鲜、合格的副食品,使社区管理的“烦心事”变成为民服务的“暖心事”,一举两得。另一方面,把上级民政部门相关经费、日常慰问定点精准补充到老年爱心食堂。老年爱心食堂除一名厨师、小工提供低酬工资外,其他洗菜、捡菜、打饭等工作由社区招募愿意参加公益活动的志愿者担负。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先锋管家”网格为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老人送去爱心餐。通过多方努力,老年“三块三”爱心食堂历经十年,服务不减,价格不变,成为服务各族居民群众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
另一个是“东华奶奶队”。东华路社区“三块三”老年爱心餐的实施赢得广大群众的口碑,让居民百姓看到“两委”班子为群众做实事解难题谋幸福的决心,也纷纷积极投入到社区自治之中,开展民意收集、文明创建、综治维稳、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在东华路社区有一支特殊的志愿者队伍,她们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平均年龄达到68岁,大家都亲切的称呼她们为“奶奶队”、“阿姨队”。“东华奶奶队”退而不休,积极参加社区网格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她们每天戴着鲜红的袖套,自觉把楼道卫生检查一遍、室外垃圾清捡一遍、共享单车摆放整理一遍。一件绿马甲、一把清理烟头的火钳、一个处理小广告的铲子、一条装垃圾的编织袋成了这群特殊群体的标配。她们通过走上街头、走进楼院、深入巷道,用实际行动做文明行为践行者、文明风尚的传播者,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默默诠释最美“夕阳红”。她们是社区“两委”发现问题的眼睛、开展活动的生力军。她们以轮值的方式,在社区“连心桥”、“和事居”担任调解员,充分发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自治功能,处理邻里纠纷,调解家庭矛盾,构建社区和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东华路社区的两张“文明风尚名片”引导社区自治由“两委”唱“独角戏”向居民“总动员”“大合唱”的转变,形成以社区党员、志愿者为骨干,各族居民男女老少齐动员、共参与的和谐生动局面。
三个“民族团结故事”讲述同心筑梦
东华路社区注重全面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与老旧小区社区治理深度融合。各民族相互交融、共建共享的故事俯拾皆是,又各有不同,像一串串珍珠和谐融入建设安定团结共荣的美丽“中国梦”之中。
白族大姐赵玲的故事:从双手呵护“小家”到欢歌舞动“大家”
“她是一束阳光,融化家中的冰雪寒霜;她是一拢篝火,点燃小区民族欢歌热情。”这是社区居民群众对赵玲的由衷评价。住在东华小区东华里热心善良的赵玲,本有着一个平凡欢乐的家庭。然而幸福生活,却在2001年因爱人生病去世戛然而止。坚强的她擦干眼泪,重新振作,一人将三个孩子抚养成人。在三个孩子学业有成之后,退休在家的赵玲便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社区建设民族团结和谐美丽大家园的活动之中。赵玲说:“我们一家在艰难困苦之时,得到社区和周围邻里的大力帮助,渡过难关。现在自己也要为小区建设尽绵薄之力”。赵玲非常热爱民族舞蹈,她和自己的小姐妹们成立了一支舞蹈队,平时在社区公园为群众表演节目。后来,在社区的大力支持下,她将十多支自发组成的文体队伍进行整合组成社区“百花园”文娱队,组织老年人开展健康积极向上文体活动。现在“百花园”文娱队,在社区公园广场每天有活动,重大节日、特定时期有演出,演唱赞美祖国、新生活的歌曲,展示具有各民族特色的舞蹈,深受社区广大群众喜欢。她还是社区“和事居”的常驻“好大姐”,不管是哪家矛盾、邻里纠纷,都会耐心倾听、主动开导,助他们敞开心扉,解开心结。作为社区“先锋管家”的网格员,她每天都把自己所在的楼栋单元楼道设施、周边卫生,检查清扫一遍。她常说:“只有社区这个“大家”美,才有每个小家安”。2019年,赵玲一家被东华路社区评为“民族团结示范户”,被官渡区金马街道评为“最美家庭”。
回族大哥韩哈五尼:从"社区治理刺头"到"民族团结示范商户”
2015年,老家青海的回族师傅韩哈五尼,举家搬到东华路社区,在冬青里的东华路段开了一家拉面馆。他每天6:30就早早的来到自己铺面,揉面、吊汤,将煮好的牛肉切片,这一套工序已经熟悉的闭上眼就能完成。沉默寡言的韩师傅,除了经营业务,与社区居委会并没有打过交道。直到2017年,老韩在拉面馆门前烤羊肉串时,与前来制止的社区工作人员发生激烈口角,才算真正有了交集。社区党总支杨晓玲书记深入了解情况,得知韩师傅因为家中第2个孩子上学,经济压力有所增加才拓展经营,便及时与他进行了交流。杨书记指出,他经营的铺面旁边是超市,上面是居民的住宅楼,烧烤产生的烟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影响,居民和商户已经投诉到社区。杨书记告诉他,烤羊肉串占道经营,与当前昆明市开展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格格不入,也与社区开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背道而驰,建议他撤掉烧烤,专心经营拉面,搞好与周围居民商户的关系,以口碑打开经营局面。老韩听从杨书记的建议,把精力集中在做面的花样和口味上,再加上价格实惠,周边来吃拉面的越来越多。他也主动参加到社区的“民族议事厅”和“先锋管家”网格,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社区社会治理,帮助解决民族相关事务问题。2018年,韩师傅被社区评为“民族团结示范商户”。2020年春节,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让人猝不及防。社区按照昆明市疫情防控要求,立即对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期间。工作人员每天在小区唯一的进出口设立检测点,对来往的7000多人、400余辆车进行检查登记,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韩哈五尼师傅对社区工作人员不惧危险、不怕疲劳的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元宵节那天,韩师傅看到社区工作人员依然忙碌地值守在一线,便和家人一起连忙制作了清真油馍头和饮料送到检测点慰问她们。道路两边的月季此时开得火红,一丝阳光穿透云缝,落在花瓣之上,显得春意无限。
彝族党员杨晓玲:从青涩“社区工作者”到昆明市“社区名书记”
2001年,杨晓玲来到东华路社区工作,不知道是社区是做什么的,拿着380元的补贴。她根本没有想到这一干,就是20年。“看到自己所做的工作能够为那么多人服务,帮助到那么多的家庭,就感到很欣慰。” 带着这份初心,杨晓玲20年如一日,扎根社区,勤勤恳恳为民服务,让东华这个老旧小区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杨晓玲带领社区“两委班子”积极探索老旧小区治理途径。2019年成立“先锋管家”,构建6个“党员网格长+栋长网格员”志愿自管网格,形成以党建为统领、社区为基础、群众为主体的全覆盖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机制,实现党建工作“三进入”(党群联系进网格、责任落实进网格、服务提供进网格)、“四联动”(社区党员、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相互联动)、“五到位”(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到位、社区居委会组织实施作用到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到位、群团组织生力军作用到位、居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到位)。杨晓玲带领社区“两委”班子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多元参与”,以党建带群建,促进党组织和群团组织资源共用、功能衔接,以“党建+”的模式派任务、提要求、促管理,实现社区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领导,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通过“先锋管家”积极推进社区党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 “四社”联动,让“好邻居议事厅”、“家门口福利社”、“三块三伙食团”、“志愿者自管网”、“和事佬调解室”、“小太阳关爱堂”、“百花园文艺队”、“万能小哥便民组”等8个为民服务本土社会组织进网格、连家庭,业务精细化,服务零距离,真正成为党组织联系广大居民群众的红色纽带。2020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杨晓玲和社区“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各民族万众一心,打响人民战争,构筑一道阻击疫情输入蔓延的铜墙铁壁。与辖区11家公共单位建立“党建+”互联网,统一防控方案,互通信息,守望相助,详细排查疫区人员信息529人,全面做好204个单元楼和社区公共区域的消毒工作。坚持网格细化严控,组织6个“先锋管家”党员网格长发动80名网格员,密切关注疫情动向,确保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利用社区微博和网格微信群转发防疫政策行动信息200余条,让群访群治成为社区的共识。她坚持“防输入”与“保民生”两手抓,两手硬。在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期间,为保障群众生活不受影响,依托“先锋管家”及时收集反馈居民意见协调解决号化粪池疏通、水管漏水、独居老人管理等个性问题,及时联系社会捐赠蔬菜1800公斤“靶向”解决昆明知青老年公寓、万福园两个养老机构蔬菜购买难题,为高龄老人、低保困难户送去慰问品192份、发放口罩2500多个,在严防严控的前提下逐步开放小区便民服务点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蔬菜、肉类等副食品供应问题。对社区每天进出7000余人、400多张车辆信息进行分类排查登记,确保对口防控。杨晓玲和社区14名工作人员逆行战“疫”,当先锋、打头阵、作表率,主动入户排查人员信息、防控卡点检测、公共场所居民楼栋消毒、复工检查登记,想方设法解决居民日常生活难题,被社区群众赞为抗疫一线“花木兰”。2020年,杨晓玲书记工作室被昆明市委组织部评为昆明市首批社区“名书记”工作室。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东华路社区党委将全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格局,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延伸到社区各个领域,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的指示要求落到实处,“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各民族荣融与共、同心携手共建共享和谐宜居的社区美丽大家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长开长盛。
来源:官渡区委社会工委供稿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上一篇上一篇:99公益日:唱响春城正气歌 助力昆明见义勇为
下一篇下一篇:富民县:党建引领 群众共建 高寒苗寨更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