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强边固防突击队”队员日记:五彩战“疫”

时间:2021-08-12 14:29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五彩战“疫”

 

2021年7月末,在这个大暑刚过,万物盛极的时节,我匆匆惜别刚满百天的女儿,背上不算沉重的行囊,踏着黄昏的细雨,与其他10名强边固防突击队员,一同向腾冲市明光镇进发了。

初到明光,遍地洋溢着夏日的生机和活力,天空的蓝、烤烟的绿、万寿菊的黄,构成了这个极边乡镇的唯美画卷。当目光远眺,众山环绕,阳光遮蔽下的山阴低沉、压抑、忽明忽暗,心中自知那才是此行的目的地。此时,麻栎村支书苏成玖对我说:“麻栎是个抵边村,出入境通道、辖区面积大、常住人口多、疫情形势复杂,小段你要做好准备啊。从支书的话中,我意识到本次任务,既需要长期在严峻形势下工作,也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来到村委会,简单收拾行李过后,我和村里的夜间巡逻队出发了,正式开始了疫情防控工作。

红色侧记


盛夏的边境线,满目皆绿,但红色依然那么的鲜艳、夺目、令人倍燃。强边固防的旗帜、标语、袖章,即使在群山密林深,依然矗立着、彰显着、流动着,看上去让人有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

在众多的红色中,最耀眼的还是印有镰刀和斧头的党旗。7月26日,麻栎社区党总支为将组织战线前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决定在大园子三级联防所成立临时党支部,我作为党支部的一名成员,在党总支书记苏成玖的带领下,面向党旗重温了入党誓词,并一起喊出了“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铮铮誓言。重温誓词结束后,支部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会议,会上我切身感受到了疫情形势的严峻和抗疫责任的重大。

 

 

8月1日晚,当夜幕再次降临,我与社区其他4名干部一同手戴红袖章,胸前挂着通行牌,依次到重要卡点、哨所开展每日夜巡。巡逻路上经过一条接一条的毛石小路,一根接一根的“花竿”抬起又放下,借助爆闪灯的映射,观察周围情况是否异常。行驶至白米庄三级联防所,毛石小路也没有了,只有一条长期被碾压出车辙印的坑洼土路,借着月亮的微光,踏着泥泞,趟过流水来到联防所。我们给联防所内的值守人员送上所需的肉类、蔬菜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站在联防所外,看着不远处的国境线,形象地感受到了为什么说国境线就是“当太阳完全落下,周围一片漆黑,但仍有月光照射和旗帜飘扬的地方。

 

 


藏蓝侧记


作为一名公安民警,巡逻防控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但这一次自己作为突击队员,在边境开展巡护工作,心中感触良多:相比于城区巡逻的平直马路、人车喧嚣以及光亮路灯来说,沿边巡逻需要走过的是高低起伏的山路,听到的是风声、雨声和湍急的水声,看到的是夜间御寒照明的火光。


 

为织密沿边巡护网,社区组建了两支徒步巡逻队伍,一支由公安民警和突击队员组成的沿边巡逻队;另一支由社区干部组成的村社巡逻队。突击队员杨俊杰说:“漫长的环山国境线一眼望不到头,但我知道自己步子的长度,每向前走一步,藏蓝色的作训服就守护了一步的国土,手臂间的红袖章也就飘扬了一步。事实上,每往前走一步,都可能面临的是艰难险阻,连日的降雨导致山路湿滑,有的路段已被河水阻断,有的路段出现了塌方和落石,但突击队员仍然按既定路线来到了巡护的终点。身前的作训服多了一抹黄色,身后却留下了一个个藏青、红色的足迹,连串的足迹最终绘成了一条藏青色的边境守卫线和一条红色的强边固防线。


如果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那么如今在荒无人烟的边境,突击队员正在用双脚丈量着祖国的西南边境,也必将在日复一日的巡护中踏出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不仅记录了队员们的工作足迹,也印刻着青春的付出与坚守,还彰显出新时代守边人的责任与当担。身为突击队员的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并迈出了向前的步伐,就不会回头,不会停止,更不会放弃。


 

 

                白色侧记

 


按照三天一次检测的要求,7月26日、7月29日、8月1日,对社区群众共开展了三轮全员核酸检测。我所在的检测点设在社区文化广场,该检测点周围群众密集、往来人流量大,是社区最大的一个检测点。上午11时,待医务工作人员穿上厚重的白色防护服,设备调试正常后,核酸检测正式开始,我主要负责信息登记工作。



由于部分群众忙于烤烟生产,来检测时没有携带身份证,只能手动输入身份证号码和电话号码,由于顾不上喝水,重复持续的一问一答,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从口渴到口干,从口干到口苦的感觉。至下午4时,检测点共检测群众817人,平均每小时检测160余人,在正午气温达33℃的情况下,2名身穿防护服的医务工作人员,在5小时的检测工作中,没有喝过一口水,没有伸直过腰杆,没有坐过一下身后的凳子,至检测结束时,已没有更多的力气马上脱下防护服,只是倚靠在长椅上休息。看到这一幕,心中对白衣战士充满敬意,暗暗点赞。 


               绿色侧记

 


连日的阴雨,让看到阳光的日子只能以小时计算,外出巡护免不了要走过有积水的地方,衣服和鞋子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社区干部、民兵群众也许是为了方便踏过泥泞的山路,亦或是为了那个曾经守土戍边的男儿从军梦,都选择穿上了迷彩绿。巡护路上的这支迷彩队伍,给人感觉有纪律、有精神、有力量。



7月27日上午,突击队队员到瓦厂执勤点参与值守,一同值守的还有6名当地的民兵,大家相互并不认识,在这之前也没有过交流,但是大家此时已不再分彼此,也无需更多的语言,都齐整地站在了执勤线上。“请停车,请问是从什么地方来,请扫码,量体温”,两人一组引导着进出的车辆和人员,按规定进行扫码登记和体温测量。时至中午,突击队员与社区干部一同坐着皮卡,将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送到更为偏远的涩梨树执勤点。去执勤点的路并不远,但因为道路坑洼不平,车辆始终都是低速行驶,车轮在与石头剧烈摩擦后散发出刺鼻的胶臭,加之刚下过雨,经过碎石路段时,车辆发生了多次侧滑,就这样一点一点挪到了执勤点,完成了运送物资的任务。

 


               多彩侧记

 


“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疫情防控工作少不了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抵边村组的群防群治也是疫情防控最有效的措施。在了解到群众白天在田间地头忙于生产生活,突击队员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到群众家里宣讲疫情形势和防范方式,动员群众参与值守、注射疫苗。群众在广泛动员下,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同时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用喷漆、竹竿和石块搭建了进出口的升降防护竿,当地群众称之为“花竿”。



周月枝,一位来自白米庄的普通群众,因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平日就她照看家里,刚到检测点值守时,她说:“在这里守一晚上,一开始还是有点害怕呢,但是你们说这是守着自己的家,也就没有那么害怕了。除了周月枝,参与值守的群众有放假的大学生,也有曾经的建档立卡户,还有年过六旬的老党员,他们没有统一的着装,不顾烤烟生产、农田种植和牲畜养殖的辛劳,只要轮到自己值守,就会戴上口罩,佩戴袖章出现在检测点,竭尽所能守护村社平安。


第一周的强边固防工作已经结束,看着村社群众能够正常开展生产生活,孩童还在嬉戏打闹,也就更加清楚了此行的目的:自己在卡点日夜值守,就是为让更多的群众可以安心生活;自己在卡点戴上口罩,就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回家后可以取下口罩;如果疫情防控没有终点,突击队员就做阻断病毒传播的终点。五彩勇士,都为同一个目标而来,倾尽全力的他们,终会收获一个不可被战胜的夏天。


保山政法融媒体中心

出   品

来      源:保山警方

我们尊重原创,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