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杨福泉:个性与整体性统一的云南文化奇观
时间:2021-08-12 11:22 来源:未知 微信公众号:yn2553 QQ公众号:800061629
由范建华教授主编的六卷本“云南文化史丛书”出版了,这套丛书是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的重点文化工程,由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著名学者撰写,自史前时期至近现代,从各个历史阶段、不同层面构筑起较为完整和全面的云南文化史。该丛书是第一套比较系统的云南文化史研究丛书。丛书六部著作包括卷一《云南史前文化史》(吉学平、吴沄、宋鸽著)、卷二《古滇文化史》(蒋志龙、樊海涛著)、卷三《爨文化史》(范建华著)、卷四《南诏大理文化史》(段玉明著)、卷五《元明清云南文化史·公元1276-1840年》(周智生、周琼、李晓斌著)、卷六《近代云南文化史》(吴宝璋著)。这是云南学术研究取得的又一个丰硕成果。
云南学界以往出版过一些文化史方面的著作,比如“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史丛书”、《大理文化史》《纳西族文化史论》等,多是偏重于一个族群和一个区域,局限于一家之学说,或限于一人之心力,虽然研究亮点也不断闪现,不乏文化史研究的力作,但说到整体性、创新性、系统性的三者兼融,还是显得欠缺。固然,微观的文化史研究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也需要有聚焦在云南文化史整体的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阶段的宏观梳理和研究。煌煌六卷本的“云南文化史丛书”就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开拓性的研究,从系统性、整体性而言,属于一项首创的研究成果,且从其六本书所选取的历史时段和文化内涵看,基本涵盖了云南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也包括了云南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发展脉络和丰富多元的内容。这套丛书无论从云南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区域文化多样性和整体性的角度来看,都有突出的代表性,而且在云南文化发展过程中与中原文化乃至南亚东南亚文化的关系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梳理和研究。
云南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自古以来,云南因处于东亚文明与东南亚南亚文明之间的交汇地带,不仅成为南来北往诸多族群迁徙交汇的重要走廊和共生共居、文化也互补共生的广袤天地。云南25个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不断交流,同时和南亚东南亚的文化也有很多交流。同时,云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与融合,除了各民族与汉族乃至南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之外,各民族不同支系的文化也有交流和互补,这种多样性不仅表现在各个民族中,也表现在各民族的不同支系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经过数千年这样的交流、互补互动和融合,最终形成了灿烂多样、丰富多彩,有个性又有整体性的云南文化奇观。
纵观云南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云南文化得益于中原内地文明的深厚滋养,得益于作为中原文化面向西南传播交流的桥梁纽带这一历史功能,得益于与东南亚南亚等世界文明体系间的互联互通与融聚交汇,推动着云南文明得以不断发展、更新和进步,逐渐形成具有世界性典型意义和价值的云南文化。
云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淀成长及其变迁演进,不仅浸润和丰富了云南各民族的历史,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明体系的建构形成和既有个性又有整体性的发展繁荣,同时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做出了卓具特色的积极贡献。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云南文化都体现出了不同时代和社会所赋予的精彩与辉煌,通过多向度的传播与交流,不仅滋养了中华文化的壮美和多彩,而且也对东南亚南亚乃至环印度洋区域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这六卷本的《云南文化史丛书》吸收了迄今云南学术界相关学科积累和取得的新资料和新的科研成果,包括新的考古资料、历史学和民族志的新资料和新观点,对云南史前文化、古滇文化、爨文化,南诏大理国文化、元明清文化、近代云南文化进行了历史脉络清楚的梳理、分析和论述。
这套丛书每一卷的作者都是对本卷内容有长期的研究和积累的资深学者,有丰富的资料积累和扎实的研究功底,每本书的撰写都花了很大的功夫,所以每卷书都反映了作者厚实的学养和真知灼见。
这六卷论著都有很多可圈可点的特色和价值,比如吉学平、吴沄、宋鸽著的《云南史前文化史》 系统梳理了云南从脊椎动物起源到人进化的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生物事件的研究成果,如最早的鱼类的起源,生物最早登上陆地、最早哺乳动物的兴起,最早类人猿的出现等等,云南的发现对国际学术界追溯人类5亿年以来远古祖先的各个环节做出了公认的重大贡献。书中介绍了云南是欧亚大陆古猿数量最多(约4000多件标本)、保存最好(包含7个古猿头骨),时代延续最长(1200-600万年)的地区,这批化石处于从猿到人过渡的关键时期,对早期人类起源及其环境背景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元谋人是欧亚大陆三个最早出现的人类的地区之一。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云南多元文化显现,发现欧洲常见的“莫斯特文化”,东南亚常见的“和平文化”,以及华南常见的“砾石工业”共存。展示了云南文化多样性的源头和东西方、云南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新石器时代的云南部分同样显示了文化的多元性以及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文化的联系,尤其是农业文明对云南的影响及其与东南亚的交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独具魅力的云南岩画艺术。距今3800年以来的沧源岩画,展示了云南青铜时代展示了云南新石器晚期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面貌。狩猎采集时代的金沙江岩画的分期研究,显示金沙江岩画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岩画艺术。全书从客观的角度阐释云南先民在各时期创造了与环境适应的生业模式,不仅展示了多元的丰富的云南史前文化,还展现了未来的研究前景。全书不仅介绍主流观点,也不遗漏非主流的创新观点,供读者在阅读中辨别。
蒋志龙、樊海涛著的《古滇文化史》的价值和特色,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首先,这本著作地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运用了丰富的考古材料而写成的关于古滇国文化史的专著,在很多方面填补了历史文献记载的空白。特别是在中国西南历史文献记载不多的情况下,利用长期以来不断积累的考古材料,将其与现有的历史文献相结合,互证比勘,对古滇国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有深度的梳理和探研。
其次是这本书的开创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它在内容结构上比较全面,具有完整性,此书聚焦古滇国,通过对古滇国的文化梳理,对中国文化的统一和融合的过程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解答。
在云南文化发展史上,爨文化是继古滇文化之后崛起于珠江正源南盘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其中心区域在今曲靖及昆明、玉溪、楚雄、红河等地,范围包括当时的建宁、兴古、朱提、云南、牂柯、越嶲、永昌七郡在内的整个南中地区,时间大致为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至唐天宝七年(748年)。爨文化在经济生活上以农为主,畜牧为辅。作者指出,诸葛亮南征后分南中4郡为7郡,这一设置对南中的设置并未完全按地域来划分,而是在庲降都督节制之下,根据西南夷原有的民族结构来划分的。同时,既任命王朝官吏,又封土酋为长,这种政治制度上的“双轨制”对爨文化形成以后爨区的政治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文化上而言,爨人是一个复合型的人们共同体,这与严格意义上的“民族”不尽相同。爨人不是由某个单一民族直接发展演化而来,而是由汉人、滇人为主,包括古老族群的人们融合而成的,因此,爨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对于古滇文化和南诏大理文化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范建华著的《爨文化史》在有限的史料基础上,对爨文化时期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衰亡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构筑起一部较为完整和全面的爨文化史。由于爨文化构成的多元性,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与其他时期的文化有着显著的区别,本书认真梳理分析了爨文化的这些特色和区别。
由于这一时期相关的原始文献奇缺,且尚无大量的考古资料做支撑,学术界对爨文化时期的研究相对较少,而系统地对其进行全面、立体论述的更是寥寥。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在相关实物奇缺的情况下,本书作者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最大限度地征集了图片资料,并吸收了近年来的考古资料新成果。
说到段玉明著的《南诏大理文化史》这本书的价值和特色,首先该著作首次系统、全面、贯通地考察了南诏大理国的文化历史,是目前在这一领域里最为完整与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二是作者站在中华各民族平等的立场上,不把南诏大理国作为地方割据政权来写,而是作为民族独立政权来写,同时避免带入民族感情、溢美夸大;三是既横亦纵的双向联动考察,既揭示了南诏大理文化对内的文化整合(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前后相承)与变革(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前后嬗变),也揭示了南诏大理文化对外(周边政权)的文化收摄与融合,如政治的内倾性、经济的一体性、文化的模借性(有选择的文化借取)等,从而回答了大理国何以没有和两宋发生南诏与唐那种旷日持久的战争、大理国后云南何以不再出现南诏大理那样的独立政权、近代白族形成与南诏大理文化的关系等等重大问题;四是研究材料非常翔实,几乎穷尽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有用材料,分析亦多有启迪之处。
周智生、周琼、李晓斌著的《元明清云南文化史》的特点和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元明清云南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整体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专题梳理。元明清三代是云南历史上多元文化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目前学界对元明清时期云南文化史的相关研究,主要分散于各种通史性、通论性的研究著作之中,系统专门研究和整体考察的成果尚付阙如。长时段和整体性考察研究的缺失,难以让学界和广大读者整体把握和认识元明清时期云南文化史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整体变迁风貌。
二是分专题细致梳理了元明清时期云南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军事国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文化教育以及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发展状况,多维展现了元明清时期云南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图景。对于揭示元明清时期多元文化的互动过程,探寻云南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局面形成的历史渊源,丰富中国文化史和云南地方史之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云南近代晚清民国两个时期,共约110年。期间,政权更迭,外敌入侵,内忧外患,社会发展处于空前巨大复杂的变化之中。关于近代云南文化的内容,过去分散在诸多的专史和通史著作中。吴宝璋著的《近代云南文化史》一书进行了认真研究、梳理和归纳,力图使近代云南文化有一个比较专门的、系统的、较为丰富的展现。该书有如下几方面的特色:一、对云南在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下的发展,进行了整体性的介绍,从中可见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云南近代在社会文化方面的转型与发展。二、将晚清民国两个时期分别以“三迤文化的星光”“滇云文化的辉煌”进行概括,对近代云南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文化,学术艺术文化,少数民族及宗教文化等进行全面的阐述。三、该书力求展现新意,比如对滇越铁路的评价;突出重点和闪光点,比如云南近代教育中的“一文一武”两所学校(西南联大和云南讲武堂)的介绍等。该书通过对近代云南文化的突变性与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的梳理研究,比较完整地展示了云南近代文化作为中国近代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
三
云南的历史证明,各民族和来自中原、来自大西北乃至南亚东南亚的文化的互动互补和融合,是贯穿云南文化发展史的一条主线,而在这样的互动融合中,又形成了互补互鉴,取长补短,美人所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互补和融合又不失个性特色的壮观景象。形成了绵延至今的云南多姿多彩的文化多样性,而这样的多样性,不是在某个历史时期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云南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绵延发展,一脉相承的。区域的个性和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构成了云南文化史的灿烂辉煌。
今日的中国,正在致力于建设成为举世瞩目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已经成为国民凝聚的共识和奋斗的目标。建设文化强国,既需要面向时代,勇于创新,而要面向时代进行创新,首先需要梳理历史,钩沉往事,汲取经验、智慧和教训。纵览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历史时代,都是中国各地各民族、各类不同的文化整体互补互动的繁荣时期,单纯依赖某种文化传统的复兴、单纯强调某地某族文化的作用、单纯依靠某个民族文化的振兴,都很难铸就今日中华文化强国的盛业。只有充分重视各民族、各个区域、各个类型的文化之整体复兴、互鉴互补和开拓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因此,建设中华文化强国,非常需要重视作为中国西南边疆核心组成部分的云南的历史文化,需要借鉴众多民族的文化精华而融入中华文化的母体中;中华文化要创新发展、要走出去增强国际影响力,同样需要云南历史文化的养分,同样需要云南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振兴来支撑。
云南的历史文化和当下云南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一脉相连的,云南文化的古今延续和不断的创新开拓,形成了云南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和整体性,促成了迄今云南文化的独特个性和七彩斑斓的区域特色。笔者在30多年来的学术生涯中,曾作为云南学者之一,多次走出国门参加过不少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也曾在西方一些国家的大学讲授过云南文化,对此有深切的体会。正是通过云南文化的走出国门进行广泛的国际文化交流,使很多国家的学术界和民众了解到了中华文化七彩斑斓的丰富和多样性,对中华文化能如此保持多样性地延续至今深感好奇和敬佩,所以也促成了云南学者走出去和国外学者走进来探究、宣讲云南文化的繁荣景象,促成了当代云南文化的繁荣发展和国际大交流。
要促成云南文化的当代繁荣,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为国增光添彩,首先就必须认真地对云南的历史特别是过去系统梳理远远不足的云南文化史进行严谨认真的梳理研究,汲取精华,剔除糟粕,以古鉴今,六卷本的《云南文化史丛书》在这方面做出了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努力,做出了可喜可贺的贡献。
云南国家公园社区带动研究(封面、目录、后记)
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武定彝族聚居区卷》(后记、目录等)
《远去的背影——云南民族记忆1949-2009》编撰札记(文、图)
云南少数民族概览(简介、序言、后记、目录)
《云南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发展研究》后记、封面、目录
云南少数民族概览(简介、序言、后记、目录)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赋(文、图、曲)
【文化解读】|杨福泉:《花腰傣服饰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序言
《丽江玉龙山区域村寨发展与生态调查》前 言
一部科学人类学拓新之作 ——《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传统自然观、宇宙观,传统技术及生存方式之变迁》(序言、封面、目录等)
发人深省的主题和美丽动人的故事 ——《木府风云》观后感
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成立60周年(文、图、曲)
《石林阿诗玛文化发展史》序言(文、图、曲)
第五届云南民族服装服饰文化节暨壮族花街节观演出有感
《华夏地理》楚雄特刊“编者的话”(文、图、曲)
来到滇越铁路人字桥——《滇越铁路行与思》(节选)
走进碧色寨——《滇越铁路行与思》片段之二
《东巴教通论》简评2则(文、图、曲)
《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第三版本后记(封面、目录)
东巴文献及其当代释读刊布和创新(后记、封面、目录等)
拙著《玉龙情殇——纳西族的殉情研究》(目录封面附录)
转载: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创新之作——读杨福泉新著《纳西族文化史论》
转:《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评介(文、图)
改革开放给了我走出国门治学的机会(《域外访学记》代序)(文图)
《世纪》杂志|;改革开放初云南第一位受邀走出国门的少数民族学者,回忆其赴德国访学的曲折经历
难忘的回忆与印象(文、图、曲)
杨福泉简历和论著简介(论著封面)
《杨福泉论文选》(前言、封面、目录)
《杨福泉作品选集》自序与后记(文、图、曲)
略述我的治学经历—《杨福泉纳西学论集》前言(目录等)(1983-2008年)
【对话】杨福泉:一位纳西族人类学者的学术心史(上)
【对话】杨福泉:一位纳西族人类学者的学术心史(下)
深钻细研勤治学,中西融合辟蹊径 ——“中国百千万人才”杨福泉研究员学术研究访谈录
学人访谈|杨福泉:单一文化很难促进社会繁荣
沉潜学海三十载 寻径问学度华年 ——我的老师杨福泉印象
杨福泉 李世武 :民族艺术的滋养与国际视野的形成——人类学家杨福泉教授访谈录
【读本人物】曾经的丽江高考文科第一名,独闯大学逆天改志愿,活出了精彩人生!
【纳西讲聚营】杨福泉、杨凤华分享故事——为纳西文化行“万里路”
转:纳西族学者杨福泉:“母亲文化”不倦的守望者(图)
构建新的丽江古城文化共同体——访纳西族学者杨福泉
【本周人物】杨福泉
【本周人物特稿】杨福泉▏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定义和认同的思考

更多新的招聘、考试信息
关注微信公众号:yn2553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